分享

兵不厌诈——《华尔街回忆录》《伟大的博弈》札记之二

 昵称15ssP 2019-06-01

《孙子兵法》读了不下50遍,对于“兵不厌诈”这一《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一直认为应该是战争博弈的理念,在商场上应当既讲究竞争也讲究合作。但读了十几本华尔街史后才知道商场和战场并无二致,在很多的时候兵以诈立、零和博弈仍然是经常选项。

其实,用正常脑子想想也就知道了,玩资本游戏的人都是贪欲超强的人,他们的生命意义就在于攫取最大金融收益,在这样一个单一目标面前,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他们要清除消灭的对象,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索罗斯不玩对冲基金的时候,也满怀救苦救难的慈悲心怀,一旦进入金融对决,那就管不了覆巢之下无完卵了。1997年他主导制造东亚金融危机之时,肯定知道危机过后泰国、马来西亚无数企业、民众的悲催结局,他依然断然决然地推倒多米诺骨牌

最近把《华尔街回忆录》和《伟大的博弈》这两本讲华尔街历史的书对照着重读了一遍,这才发现要说厚颜无耻、尔虞我诈,华尔街上的资本大鳄都是专家。和中国人不同的是,中国的骗子大多是伪君子,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美国的骗子从不掩饰他们的欺诈、弱肉强食、巧夺豪取,华尔街从1792年以来信奉的就是“贪婪是好的”(1987年美国电影《华尔街》的经典台词),从来没变过,变的只是技巧更高、心地更黑。

说的直接一点,华尔街人是如假包换的真小人。他们还以此为荣

两本书都讲到了“股票掺水”艺术家丹尼尔·德鲁,下面我综合两本书的记载,把他的光辉事迹略作述评。

丹尼尔·德鲁1797年出生于一个贫瘠山区的农场,文化水平比文盲好一点。德鲁老妈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德鲁继承了这一传统,也成为虔诚信徒。不过他对基督教的信奉毫不影响他在商场上肆无忌惮、巧夺豪取、为所欲为。甚至可以说正是基督教信仰帮助他为恶。

华尔街经纪人兼作家斯特德曼(E·C·Stedman)如此评价德鲁:“德鲁大叔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将他的宗教信仰带到哪里,但是,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的宗教似乎不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事实上,他似乎甚至能从他的信仰中获得帮助和力量,来实现那些昭示他最丑陋一面的阴谋。”

这个评价太精彩了,他在相当程度上写出了华尔街人的本质:他们很清楚他们在作恶,但他们毫无愧疚,他们理直气壮地从基督教信仰中汲取力量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因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希腊文明骨子里是海盗文明,贪嗔痴疑慢是他们追求的目标。现代西方文明只不过是升级版的海盗文明而已

我最近很纳闷,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很多中国人一说到西方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虔诚的宗教信仰,似乎他们天然地就那么伟光正,而我们中国人似乎都那么龌龊、卑鄙、下流、不堪。

其实,美国人自己写的华尔街历史并不避讳这些负面人物和龌龊肮脏,到是我们中国人在阅读这些历史时,自动替美国人忽略过去了。

其实,只要是肆无忌惮、巧夺豪取、为所欲为都肮脏,不分古今中外

德鲁早年是个牛贩子,他卖牛的诀窍是快到收购站时,给牛吃了大量的盐,口渴难耐的牛们狂喝水,到收购站德鲁平白赚得了超出正常的利润。

等到德鲁大叔从牛贩子转型升级为股票投机家,他就把卖牛的诀窍用到了股票市场上。只要在和对手对决无法战胜时,他就开动印刷机印出大批新股票卖给对手,“掺水股”由此闪亮登场。

下面这个故事是德鲁大叔“兵不厌诈”的典范案例:

德鲁大叔有一段时间炒股掉进了坑里,走哪都被人嘲笑。

一天,德鲁走进纽约联邦俱乐部(Union Club)。他像在找人,似乎很生气,几次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汗。这时,一张纸片从他的口袋中掉了下来。他离开俱乐部后,其他在场的经纪人捡起纸片,上面写着:'不论在什么价位,你能买到多少奥什科什股票(Oshkosh)就买多少。'

奥什科什是一家铁路公司,当时被认为股价严重高估,马上会下跌。但是这些经纪商认为,德鲁肯定知道奥什科什公司内幕,因此他们联合购买了3万股奥什科什股票。他们非常小心地从那些德鲁从没有用过的经纪人手里购买这些股票。而实际上这些经纪人正是德鲁的马仔。消息像瘟疫一样流传,股价屡创新高。德鲁让他的新经纪人不仅卖空手里的股票而且大肆做空,狠狠地赚了一把。

最后,这只股票以每天12个点的速度狂跌,它因此被称为华尔街上的“荡妇”。 

如果想知道“兵不厌诈”在商战中的应用,把华尔街投机家们的传记找来读读,就完全明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