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 广德:三省要冲祠山文化悠久绵长 火箭基地承载航天梦想

 风吟楼 2019-06-01

CCTV-10

2019.6.2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安徽省 广德篇

广德篇 预告片

广德,地处三省八县交界,邻近宁、沪、杭,是皖东南的门户,自古以来就为兵家所重。

桐汭河是广德境内第一大河流,它由桐河与汭河汇合而成,其中桐河以出产天下奇珍桐花鱼而闻名。而“桐汭”,曾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中,成为这片土地最早见诸历史记载的名字。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吴国大将吕蒙因军功被封为“广德长”。

由于扼守交通咽喉,烽火一直伴随着广德的漫长历史。南宋时,岳飞曾在这里与金兵交锋,六战六捷,有力打击了金兵。

千年来多灾多难的土地,终于在今日成为宁静祥和的乐园。迁徙而来的客民,早已认他乡为故乡,以勤劳和奋进书写了新的历史。

沧海桑田 天下一绝

距广德县城28千米的地方,有一座石龙山,其山体内有一处独特的地理景观——太极洞。

太极洞原称大洞,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广德州志》有“俗称太极洞”之说。在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广德埋藏”和“登州海市、雷州换鼓、钱塘江潮”被并列为“天下四绝”,现在,更多的广德人愿意用“广德埋藏”来称呼这个天然溶洞。

太极洞分东西两洞,它并非一条平直的洞穴,走上数百米,便发现走到了尽头,然而尽头处却另有侧洞,沿侧洞向上后便觉豁然开朗,原来已进入另一个洞天世界。自下而上,太极洞分布着6层洞穴。

六层洞穴示意图

太极洞,已探明的长度达5.4千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喀斯特溶洞群,它对于考察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祠山文化 源远流长

横山,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是一座人文圣山。它是祠山文化的发祥地。

祠山文化从西汉末年兴起,盛行于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是缅怀治水英雄张渤而形成的祭祀文化。

当时,江南地区水患频仍,田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张渤带领百姓开凿了一条从浙江长兴荆溪,经广德全境至南漪湖的运河,从此,舟楫通,水患治,民生利。

张渤呕心沥血,造福百姓。晚年隐居横山,并在此辞世。当地百姓为纪念张渤,在横山建庙立祀,此后香火不断,祠山文化逐步生根发芽。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感念张渤爱民之德、治水之功,封其为水部员外郎,并封横山为祠山,从此民众以祠山大帝来指代张渤。祠山文化成为官民共铸的文化典范。

祠山文化流行于多个地方,在其发祥地广德尤其繁盛。清光绪年间的《祠山志》卷首的《祠山图》,生动地描述了祠山殿的景象。

1996年,横山上矗立起一座新的祠山寺,作为祠山文化的祖庭,它正在找回昔日的荣光。

勇于探索 承载光荣与梦想

在广德誓节镇的深山中,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它就是中国早期火箭发射的试验场——603基地

1960年3月,为寻找合适的探空火箭发射试验场,中科院581组和上海机电设计院的专家们来到安徽广德。最后,他们选定了誓节镇深山里的一个村庄——茆林村。由于选址时间是1960年3月,这个试验场就被命名为“603基地”。

在艰难条件下,钱学森多次来到603基地指导火箭发射试验,上海机电设计院的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这里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6年7月,名为“小豹”和“珊珊”的两只小狗,在603基地被送上70公里的高空,并顺利返回。

603基地共进行了30多次、多种类型的火箭升空试验,为后续火箭的发射、返回式卫星,乃至载人飞船都打下了基础。

奇特的地理风貌,厚重的文化积淀,精湛的手工技艺,永不消散的航天梦想,这一切都汇聚在皖苏浙三省交界的这片土地上。

千年古县广德,在太平盛世中华光熠熠,辉映未来。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广德篇》

播出时间:6月2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李林倩 麦馨元(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