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 1.【2002年简答】“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诗歌、小说、戏曲的惯见题材,试举例说明 2.【11年简答】简要分析《左转》的文学性; 3.【16年论述】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差异 4.【01年简答】为什么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 5.【12简答】论述先秦政论散文的发展情况; 6.【13简答】分析《史记》和《汉书》在文学成就上的同异; 7.【08简答】结合具体作品简要论述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9.【00年简答】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0,【09论述】有学者认为建安时期是“文的自觉”时代,,谈谈你的理解; 1. 【2002年简答】“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诗歌、小说、戏曲的惯见题材,试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 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着两个通常可以相互替代的意象: 即月意象与嫦娥意象。其中的月意象带有自然体内容, 嫦娥意象则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生发的产物。 早在《诗经》中,已有关于月的咏叹;魏晋南北朝时,对月亮的描写已经比较普遍; 唐代以来,月意象的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望月怀远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嫦娥形象就是人类基于对月的种种幻想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据考证,我国早期典籍里造人的女娲、生月浴月的常羲,实际上都是嫦娥。月亮是女性的象征,这种象征关系的结果集中体现于嫦娥形象的创造。 ④在张衡笔下, 翩翩归妹的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这种形象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嫦娥的奔月行径持否定的情感态度。 魏晋六朝以后,嫦娥形象逐渐与蟾蜍区别开来,在诗歌中开始出现。 唐代的名句很多,晚唐的李商隐则以嫦娥形象来抒写自己的身世感: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以后,嫦娥形象更广泛出现在各种叙事文学中。在这些叙事文本中,嫦娥大致以两种形态存在: 一种是在月神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仙话化。在《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明清小说中, 均有关于嫦娥奔月神话的叙述。 这些小说以原有神话叙事为基础,总体上显示出仙话化的倾向。其中嫦娥的月神地位得到巩固,形象更趋完美,直至符号化为月中仙子,成为传世的经典形象。 叙事文学中的另一种倾向是对嫦娥形象的还原与去蔽。即将嫦娥由天上的月神还原为一个世俗的女性,完全摆脱了神话情节的束缚,利用嫦娥这个符号进行演绎,寄托作者的言外之意。如在清代吕熊的长篇章回小说《女仙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嫦娥》中,都是以嫦娥形象来写另一个世俗的人物, 嫦娥在文本中仅仅充当着一个叙事的符号, 小说内容脱离了奔月神话的具体情节。这种以嫦娥为托的文学戏谑开了解构神话的先河。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当代国际上兴起的“重述神话”工程,可以视为这一潮流的余脉。 ⑤综上所述,作为人类想象力的杰作, 嫦娥形象自产生以来,因不同时代价值取向的差异, 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经历了由谴责而同情再美化这样的嬗变。嫦娥最终实现了成仙的愿望,独居宁静凄清的月宫, 被符号化为“月神”。 2.【11年简答】简要分析《左转》的文学性; 简答《左传》的艺术特征 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答:《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此外,《左传》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由上可见,《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叙事生动简练,语言上也很有特色。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臧僖伯谏观鱼、宫之奇谏假道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左传》的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写“(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 刘知几曾在《史通》中这样评价《左传》的语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末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反映了其高超的语言技巧。 3. 【16年论述】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差异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韩非子》是说理散文,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大量使用,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4. 【01年简答】为什么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 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其农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的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的涛“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5.【12简答】论述先秦政论散文的发展情况; (汉代的政论散文,如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都借古讽今或者是对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展开议论,但是后期大多是因皇帝的喜好而作,在写作手法上,汉代散文用词华丽,多用骈句,这也是汉大赋的特点。VS 一、【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盂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首先,《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二、【庄子】 简述《庄子》一书的文学成就。 答: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二、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三、形象恢诡的论辩。《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四、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三、【韩非子】 简答《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答:《韩非子》是说理散文,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大量使用,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6. 【13简答】分析《史记》和《汉书》在文学成就上的同异; 试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 答:《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但二者在写作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经师儒生,虽缺少传奇色彩,却富有戏剧性。《史记》主要写那些草莽英雄是如何建功立业的,《汉书》则展示了西汉士人宦海浮沉的情景。 二、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等。《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少恩寡义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四、《史记》采用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如对各类逸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司马迁或把它们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而《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7. 【08简答】结合具体作品简要论述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乐府的含义: 2.乐府诗 3.思想内容: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道出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 (1)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东门行》 (2)对男女之间的爱与恨做了直白表露;《上邪》 (3)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月出入》 4.艺术特色: (1)崭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多样,三四五六及其杂言种种; (2)精彩的叙事手法。 A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创作主体选择叙事时,善于摄入诗意画面; B情节完整曲折,不限于生活片段,叙述有头有尾, C人物形象各有特色, D剪裁得当 E对话传神 F叙事生动《孤儿行》 G质朴自然的风格(乐府诗风不是单一的,有清新明朗,有深情婉转,有慷慨悲歌,但都统一在质朴自然中之下。) 5.影响: (1)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建安到唐代诗歌史上的一条传统 (2)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实现了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过渡 (3)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显著。 简述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答: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的,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很有新意。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三、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各具特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以景物渲染、叙述行动为主,而无直接的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如对刘兰芝、胡姬人物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总之,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试论述“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赋”最早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方法,如“六义”中的“赋”为不假象征、“直指其事”的意思。最早把“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是荀子,他作有《赋》篇。赋是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式样,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到了汉武帝时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辞赋作家。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武帝后期及昭帝朝,即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去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内,赋体文学创作有所低落,见于记载的作家、作品较前期明显减少。至宣帝、成帝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以赋名世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扬雄。土褒有《洞箫赋》,是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最早的咏物赋。西汉后期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东汉京都赋开始崛起,以都洛、都雍为题材的作品,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此外还有张衡的《二京赋》。抒情赋此时也开始勃兴,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仞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是汉赋发展过程中开辟出的一个新的境界,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代表性作品有班彪的《北征赋》和班昭的《东征赋》.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向转变的又一新发展。冯衍的《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的重要作品。而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当属张衡,他写作了《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似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清代王国维曾把赋作为有汉一代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汉赋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9. 【00年简答】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简述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答: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的,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很有新意。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三、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各具特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以景物渲染、叙述行动为主,而无直接的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如对刘兰芝、胡姬人物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总之,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10,【09论述】有学者认为建安时期是“文的自觉”时代,,谈谈你的理解; 鲁迅曾说过:“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请简述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主要表现。 答:“魏晋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鲁迅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提到了这一观点。但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大体表现在: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义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人学、玄学、史学并立,这是重要的标志。同时,这一时期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他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是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而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且将诗和赋分开,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十二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的《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和《文选》则对文体有着十分系统的区分和深入的讨论。 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表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论述,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
|
来自: 伶俜omsssvevob > 《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