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回中,贾母尊崇的地位,常常给人造成一种误会:她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八十回以后金玉联姻,有人(包括百二十回本的续书人)归责于贾母,认为是她选宝钗做孙媳,并断送了黛玉的性命。 ![]() 贾母地位崇高不假,但认为她是贾府统治者,就未免过分了。就像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见了太后要磕头请安,但帝国的真正统治权力,有多长时间掌握在太后手中?只有武则天(称帝之前)、吕后、慈禧等少数几个例子吧? 贾母也是这样。虽然她偶然发怒,阖府震动,贾政也得跑下认错求饶,但并不表示,她能够掌控了贾府的主要权力。举一个小例子:贾政派人来叫宝玉,宝玉“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股儿糖一般,杀死不敢去。”这样撒娇,我都绷不住了,贾母却是:“一面安慰,一面唤了两个老嬷嬷来,吩咐好生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唬着他。” ![]() 其实贾政要真“唬”宝玉,两个老嬷嬷哪里拦得住?贾母此举,意在安慰宝玉。她为什么不拦着宝玉不去见贾政?或者干脆下令叫贾政来见自己,有话当面说?因为她知道贾政如见宝玉、宝玉拜见贾政,是“正经事”,不能用慈爱拦阻。 其他的,比如邢夫人找茬给王熙凤没脸,王夫人撵走晴雯芳官司棋等人,贾母或是装聋作哑,或是顺水推舟。如果她真的发怒发威,未必不能挽回。但反过来说,如果她随时发怒发威,她的威信也就渐渐耗尽,连体面也不能保存了。 ![]() 至于宝玉的婚事,就是贾政发怒要把儿子打死一样,触动了核心利益,贾母是不会不干涉的。但这个核心利益,并不是贾母一个人的核心利益,而是整个贾府的核心利益。正如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子:“惟嫡孙宝玉一人……聪明灵慧略望可成”,宝玉的贾府最后的希望。他的婚姻,也不是一己情爱喜好,而是关系家族命运的大事。这样大事,绝不是贾母一个人、或者王夫人一个人、或者贾政一个人就能决定的。 ![]() 宝玉的婚事,必须是集体决策。但谁也知道,宝黛情爱既深,如果逼宝玉娶别人,就等同于谋杀黛玉,也间接谋杀了宝玉。即使贾政发怒要把儿子打死,也不会通过娶儿媳这样的方式,结果宝黛二人的性命吧?所以一边“出闺成大礼”一边“焚稿断痴情”这样狗血的情节,肯定不会出现在原著者的构思之中。 黛玉也用不着人谋杀。她的孱弱,很容易“香魂一缕随风散”。而到她死后,贾母(如果还在世的话)也绝不会允许宝玉用终生不婚,来纪念爱情。 ![]() 宝玉与宝钗三观不合,但并不讨厌这个美丽博学的女孩子,更谈不上憎恶。藕官的同性恋爱是个预兆,“男人死了女人,也有再娶的,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就是情分了”。宝玉大可一边享受“雪白一段酥臂”(那是他憧憬已久的),一边在心里怀念林妹妹。 贾母为何会选择宝钗做孙媳?宝钗这个孙媳,并不是贾母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