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pgl147258 2019-06-01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与信息大爆炸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0份报纸。每年新版图书增加25万本,可用知识每4年增加一倍。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我们每天都能从互联网上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被动推送到我们眼前的,有我们主动打开的,有无用的,有对我们有用的,太多太多,最关键的是,我们点了几个小时才发现,没有看到一篇对自己有用的文章。终于有一天,我们点累了,恍惚有这样的错觉,读了很多书,好似没什么卵用!于是抬头问苍天: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信息大爆炸时代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为了不让自己落后和迷茫,我们要读书,必须要读书,真正的富有,是心智与知识的富有,身贫未必贫。读书人要领会书的义理真谛,不能做书的奴隶,要做书的主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读书来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流程模型,学习不再是滚瓜烂熟和记忆知识,而是搜索知识、筛选、洞察、理解、使用。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读书使人进步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获得信息,而是加深理解,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架构,不应直接埋头啃书。不要奢求记住所有知识,除非是过目不忘的神人,搜索知识,独上高楼,观其大略。这一阶段,带着问题去学习。首先认识自身,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长处在哪里、你需要提升何种技能、学来干什么的,要以建高楼的视角为学习打好基础,即先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疑书

但读书并不是单纯的看与读,在最佳的读书状态中,疑与信十分重要。疑,是疑书。在这点上,孟子曾有经验之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来他在读《书.武成》篇时,看到了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有“血流漂杵”之语。他认为此语不可信,因为武王率领仁义之师讨伐暴虐无道的纣王,得到了民众的欢迎与支持,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杀人杀到血流成河,连木棒都浮起来了呢?所以他认为《书.武成》篇的可信度仅有十分之二三,作者带有某种偏见或者作者本人亦是心智不全,以偏概全,可见书上的话绝不能全信。读书唯有疑,才能保持独立思考,才能提出问题,也才可跳出前人的窠臼,不至于盲从书本,不至于成为一个仅是储存书本的两脚书柜,也才能解决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信,就是信书,相信与接受书中的合理见解与正确认识,不然你浪费时间读她干什么,这一点也同样重要,因为读书就是一个接受知识、认同真理的过程。因此读书其实也是另一个层次的“舍得”,在这个过程中疑与信要密切结合起来,相互参照探究,当这种探究的功夫做到家时,读书人才可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读书亦要舍得

另外,读书人要把书读好,灵性与悟性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讲死书读活的关键。对于事物与真理的认识,仅是听别人的说解而领悟,还是包含有盲从的成分,比不上自己领悟的那样彻底明白;人生的蓬勃意趣,仅是因外界景物而得以引发者,还是先埋下了失落的预兆,比不上自我感悟所得的那样闲逸,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练达即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灵性与悟性一则需要天赋,二则也需要多看,多想,多悟,多练。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求文章讲究一个悟

为何要多练呢?“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善于讲学问,论道德的人,却不崇尚亲身去做,去行,去实践验证,那也只能是“口头禅”罢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聪明的读书人当切戒纸上谈兵,去呆气、傻气和迂腐的言行,否则,仅仅讲读书的兴致寄托在对风雅诗文的吟诵上夸夸其谈,那就不易有什么深刻的内心感受和大的收获。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读书”

闻道者百,悟道者十,行道者一,得道者圣

“自古闻道者多,悟道者减半,行道者少之又少,得道者如凤毛麟角”,我们读书其实就是一个得道修行的过程,此过程中要穿插读、疑、信、悟、躬行、得等重要步骤,只有如此你才能总结出作者产出的思考逻辑、概念、原理。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你会首先回忆起上千、上万文字中总结出的最精华的一小段话,或者一句话,甚至几个关键词。而不再是,全书当时看了很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