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虽然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但从他论胆铜法的陋见,可以看到其极度保守、不通事理的一面。 苏辙 苏辙被章惇贬到广东循州龙川县后,写了一部笔记,叫《龙川略志》。 其中有一篇《不听秘法能以铁为铜者》,苏辙回忆自己当户部侍郎时,当在元祐二年至元祐四年(公元1087-1089年),有一个商人来到户部宣称自己能用胆矾水点铁成铜。 苏辙却用一番不通的大道理把这个商人打发走了。 苏辙说:朝廷禁止私自炼铜,你却敢干,的确是秘法了。现在你来官府实验,则会被其他人得知你的秘密,那就不是秘密了。现在我掌管朝廷财政大权,用你的办法来祸乱朝廷法律,我才不干呢! 商人听了苏辙的话,气得只翻白眼,然后托关系进了政事堂演示自己的点铁成铜的秘法。 苏辙还在继续嘲笑这个商人,给了他一把硕大的斩马刀,让他把这把铁刀变成铜刀试试! 商人更郁闷了,说可以将铁炼出一层铜泥,但无法把整个铁刀变成一个铜刀! 苏辙没有说下文,估计最后不了了之了。(《长编》在元祐二年至四年全无胆铜法的记载。) 胆矾 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铁比铜活泼,可以在胆矾溶液中将铜置换出来,相当于用廉价金属置换成贵重一点的金属。在古代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炼铜工艺,比烧炼铜矿法节约大量燃料成本。 苏辙所说的商人,极有可能就是江西德兴的著名胆铜法发明家张潜。 张潜在元祐年间,被苏辙等保守的旧党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老家继续改进胆铜工艺,并由儿子张磐协助撰写《浸铜要略》,在绍圣元年(1094年)定稿。 宋哲宗 宋哲宗在绍圣年间起用新党,张潜看到了新的希望,派儿子张甲将《浸铜要略》献给朝廷。新党如获至宝,先在信州铅山场进行试点,逐渐推广到韶州岑水场、饶州兴利场。 绍圣五年,宋哲宗还专门下敕文,要求加强监管征收,禁止私炼胆铜。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负责铜矿的官员游经报告:
崇宁二年到大观年间,全国的胆铜产量每年都在一百万斤以上,大大缓解了北宋的钱荒问题。 到了南宋时期,虽然铜产量下降,但胆铜比例到了八成以上。 苏辙嘲笑的胆铜法,最终给宋朝带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苏辙,龙川略志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潜,浸铜要略 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