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怀着对职业的无限崇敬和对生命的无比敬畏,我始终走在临床护理第一线,这一走就是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目睹过许多悲欢离合生死别离,曾因为患者命悬一线而焦虑难眠,也曾为病人脱离危险而满怀喜悦。如果把这些年比喻成斗争在战争的最前沿,而如今高压氧舱的工作对我——就象后方的防务一样,让我重新认识到:抢救患者的生命刻不容缓,而病人的后续治疗同等重要。 魏先生,这位53岁的抑郁症患者,带着对生活的失望选择了极端。家属和我谈及此事均感不可思议,家庭和睦,日子富足,妻贤子孝,为人侠义,谁都不明白他为何这样?再往上级转院时,家属强调:一定要转入有高压氧设备的医院。经过我院EICU的全力抢救,次日,即入高压氧舱治疗。虽然病人深昏迷,气管插管,主管大夫张医师和我科贾主任决定,只要患者病情允许,高压氧一定坚持。断断续续一疗程结束后,病人没有丝毫让人乐观的表现。就连我这个一向主张“生命至上”的人内心也开始松动:会不会救不活了?救活后会不会成植物人?家属一再坚持,以及高压氧配合临床的有效治疗,二十天后,患者转入神经外科ICU;三周后,病人转入普通病房;又过半月,魏先生彻底清醒了。出院之前最后一次吸高压氧的他看到嘻戏的儿孙,满脸洋溢着喜悦之情。在电话回访他儿子说,老先生会走了,只是脑子有时会糊涂。有什么比听到患者逐渐痊愈更让人高兴的呢?我想,劫后重生的他一定对生命、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每天的清晨和黄昏,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们怎能轻易舍弃呢? (二) 接到骨科李大夫的电话,我还是有些吃惊。毕竟骨科病人和我们还没用交集过。一听他有个车祸病人要来做高压氧,主任立马安排。次晨,见到躺在平车上一位慈眉善眼的阿姨,在我对新病人及陪舱家属做入舱安全教育讲解时,陪舱大姐说:你讲的我都知道,我以前进过舱。后来听阿姨的闺女讲,陪舱大姐是她们请的帮工,自己还是听大姐说吸高压氧能使骨折和脑损伤加速愈合,又上网查查,感觉应该靠谱,才申请的。两个疗程过后,当我问及效果时,阿姨的闺女笑着说:“和同病房的相比,我妈恢复的还不错。”我想,这就是对高压氧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的一种肯定吧! 匆匆行走这么多年,如今,年近不惑,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内心深处,蓦然惊觉,原来自己竟如此热切的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由己推人,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太多的爱,太多的责任、太多的牵挂实在割舍不了,实在不敢放下……面对患者,希望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能多提供一种治疗方案,让家属多一种选择,少些遗憾;更希望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朋友们能坚持下去,让自己更快更好地康复! |
|
来自: 老薛osxh3nrppl > 《医学百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