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儿童节凑热闹给自己过节,仿佛已经成为每个不甘长大的成年人的惯例。 每到这个时候,大家总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追忆童年,希望自己能再做一次孩子。 但今天我却想谈谈,能够做一个大人,是多么值得庆祝的一件事。 首先需要破除的一个误解便是,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我觉得那些总把童年和无忧无虑联系起来的成年人挺混蛋的,他们在用过度美化童年的这种方式,轻视甚至忽视作为一个孩子感受到的烦恼和忧伤,还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玩具丢了有什么,再买一个就是了。“ “好朋友转学了没事啊,再交一个朋友就好了。“ “这朵小花死了难过什么,公园还有一大片好看的花花啊。“ 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粗暴对待ta情感感受的成年人。 小时候每次听老师说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都很困惑,心想自己明明有那么多烦恼,为什么童年还是无忧无虑的呢? 养了猫之后,我渐渐明白这种感受。我每天给猫猫铲屎、喂食,撸它,陪它,它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共同的空间里走来走去,一天睡20个小时。 从我的角度出发,觉得它必然也是无忧无虑的。 而这种“觉得“其实暗含着我的不尊重和自我中心主义,这不就是像成年人视角审视孩童时光的自大吗? 但作为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许和“无忧无虑”相去甚远,每个生命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敏感的。Ta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特殊的感知力,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可能感动ta、震撼ta,也可能伤害到ta。 正因为这种敏感,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的快乐、悲伤、痛苦,都比成年人要大得多。 只是健忘、忙碌又没有足够共情能力的成年人,根本无法了解罢了。 当然成年人的世界也不是无忧无虑的,这点不是我为成为大人而庆祝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孩童时代的那种无助、孤独和迷茫,随着我从年龄上、心理上、经济上成为一个“大人”,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了。 每个孩子都必须依附于另一个生命(往往是父母)而存在,ta的生命受着另一个生命的限制。ta的衣食住行,ta的喜怒哀乐,ta的梦想抱负,很多时候都不是ta自己的,而是受另一个生命的影响的。 而至于是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都是命运随机分配的,没有选择的机会。 ta时常感受到无助,一个依赖于其他生命而存在的孩子,还不存在独自去改变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能力与人格,ta只能通过改变ta所依赖的生命而实现,但偏偏,这是最困难的,也可以说是最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这个世界对于ta来说是陌生的,ta对于世界来说,也是陌生的。ta还没有搞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找不到自己可以发光发热的位置,甚至连存在本身,也令ta困惑和难堪。 ta在成年人以为的“无忧无虑”中跌跌撞撞地寻找着自己,试图回答生命最根本的那些问题:我是谁?我为何来到这世界?我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 没有人告诉ta答案,甚至没有人倾听ta的问题,所有人都忙忙碌碌,这个初来乍到的生命只能在黑暗中一点点摸索。 对我来说,孩童时代就是这样,充满孤独、无助和迷茫,反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大人之后,我渐渐知道了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我不再必须依附于任何人,我拥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我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生活,我也有机会成为自己一直想成为的人。 如果我想改变,就去尝试; 如果童年带来的伤害太多,就努力让自己走出来,修复痛苦; 如果我不想成为冷冰冰的成年人,就努力让自己温暖而充满善意; …… 当然并非所有的努力都可以带来一个好的结果,长大后的世界也没有容易到哪里去,不仅不顺心如意,还往往事与愿违,但至少,there’s always something I can do。 不满也好,遗憾也罢,我总还能做些什么。 我越来越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至于那些不能做的,我也可以学学看。 我和世界也比最初更了解彼此,放下了很多对抗,在和它、和自己和解,但仍然不会妥协。 成为大人,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所以啊,虽然长大后可能会发福、变秃,会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长大后”来解决,会听到、看到、遇到很多的不公平,会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会知道努力并不能保证一个好的结果…… 但是,hey,成为一个大人,仍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啊,至少there’s always something I can do。 六一快乐,愿你做一个为成年庆祝的大人。 晚安。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野马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