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系列第七十六:万历甲辰科状元杨守勤 杨守勤(1559-1620年)明代状元,字克之,号琨阜。 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 家居慈城察院巷,其父杨世思是饮誉乡里的教师,家虽清贫人却旷达,他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取名为守勤。杨守勤不负父望,勤奋求学,并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宁淡斋,以表明自己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志向。虽然杨守勤在万历丁酉年(1597年)的乡试中名列五经魁之列,夺得经元,但他也看到自己学识还不够精到,于是并不急于赶考,而是南下漫游。万历三十年(1602年),杨守勤来到遂昌城东的马鞍山,只闻书声琅琅,走进一看,原是一个书院。这时书院老师外出,杨守勤情不自禁,将书童课业提笔删改。不久,教师回来与之畅谈,见杨守勤行装俭朴,谈吐风雅,为之倾倒,当即恳请杨守勤留下执教。杨守勤于是住了下来,边教书边读书,一年过后杨守勤的学识更为丰富。 万历癸卯年(1603年)的冬天,杨守勤信心十足地从家乡慈城启程,北赴京城参加第二年甲辰科的会试。一路风餐露宿,来到江苏扬州,千里旅途未尽,身边旅费告罄。困顿之际,杨守勤想到扬州下属的一个县令恰是他的同窗,于是来到县衙前求见。岂知这位县令并不把这位夺得经元的同窗放在眼里,不但拒绝相见,还在杨守勤送上的名刺上批上"查名"两字退回。面对如此轻慢的侮辱,杨守勤淡然处之,于炎凉处领略人生的滋味。 第二年春天,满腹经纶的杨守勤力挫群英,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在廷试中又夺得第一。在明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史上,除了黄观、商辂连中三元外,第三人便是杨守勤了。 连中两元的邸报传到家乡慈城后,为纪念这一科举盛事,家乡的父老惊喜异常,在县衙的丽泽桥上建起了此状元坊更高大、雄伟的三元坊,以褒奖杨守勤在丁酉乡试夺得经元、甲辰会试夺得会元、殿试夺得状元的佳绩。 经元虽不是解元,但也是五经魁之一,因此杨守勤可称三元及第。三元及第非同一般,那个同窗闻知后,懊悔不及,连忙备礼致歉。参透人情炎凉的杨守勤退回了礼物,并附上一诗: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江南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这位平生以忠恕处世的书生此时也免不了对那位势利小人予以淡淡的讥讽和揶揄了。这首诗也成了中国科举史上著名的公案。 杨状元及第后,按例被授于翰林院修撰。此时其母年老,孝顺的杨守勤告假回乡奉养老母。不久,其母病逝,按例又守丧三年。期满后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再升为左谕德,专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师。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太子对这位仪表非凡、生性豪放、学识渊博的状元老师非常尊重。每当杨守勤以历史上的事例作为治国借鉴时,朱常洛(光宗)总是恭恭敬敬地竦听。不久,杨守勤奉命册封晋藩,事成后被擢升为庶子侍读。但令人惋惜的是,正展才能的杨守勤因病医治无效而逝,时年不满60岁。崇祯皇帝因其是先帝旧臣,加赠少詹事衔。杨守勤还是个寄情报于家乡慈城的诗人、文学家。他下笔千言立就,文采斐然,著作有《宁淡斋集》十卷。他的《阚湖偶题》在历代众多歌咏慈湖的作品中堪称上乘之作。 [全文完] 明朝状元系列第七十七:万历丁未科状元黄士俊 黄士俊(1570年-1654年),字亮坦,一字象甫,号玉嵛,广东顺德甘竹右滩人,福建莆田黄岸三十世裔孙。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历官宫谕少詹,升礼部侍郎,晋礼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1638年)罢相。后相永历帝,年过八十,不能决事,辞职归乡。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谥文裕。被后人戏称为"鸭蛋状元"。 黄士俊 (1570年-1654年),福建莆田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岸三十世裔孙。少负伟志,好学上进,尤敦孝悌。公元1607年,黄士俊由龙川县田心镇下塔村(现叫塔峰村)的巫龙收养并供其读书。督学许尚志十分赞赏他的文章和品行,预言他必能大魁天下。27岁时(1596年)黄士俊夺广东乡试第一,在赴京会试途中,闻兄长病重叹道:"恶得急功名而缓吾兄哉!"遂放弃会试机会,回乡为其兄寻医问药,尽心调治.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黄士俊再度赴京,参加会试,榜上有名。殿试时(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以条对称旨,卷字精楷,被神宗擢为第一甲第一名,时年38岁。 登第后,黄土俊任翰林修撰。 天启三年(1623年),以太子洗马升为詹事兼侍读,不久又升为礼部右侍郎。黄士俊为官耿介刚直,曾因得罪奸相魏忠贤并与内阁诸臣意见相左,引病辞归。有"清正黄尚书"之美誉。 崇祯元年(1628年),明毅宗朱由检登基,诛灭魏党,召黄士俊回朝,授吏部右侍郎。翌年(1629年)晋升为礼部尚书。不久,因父亲年迈多病,请求辞官奉养父亲,崇祯帝不准。崇祯三年(1630年),黄士俊的父亲百岁大寿,他再次请求辞官回家服侍父亲,得到批准,并特赐予"熙朝人瑞"的称号。 崇祯七年(1634年),黄士俊奉召回朝。九年(1636年)召拜东阁大士,入阁参与机务。十年(1637年)又晋升为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因复兴朝政的主张与当朝宰相有分歧,因而借病辞职。崇祯帝知他为官清廉,积蓄不多,便拨给他路费,并嘱咐他病愈后归朝。途经杭州西湖,侍从提议在西湖散散心,黄士俊说:"吾对当官看得很轻,对国家的安危却看得很重,当今内外患频仍,西湖风景再好,我哪有心情观赏。我欲赶回家写奏章。"侍从无不为之感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黄士俊被晋封为柱国、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皇帝又一次派人召他回京,但他还来不及上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黄士俊闻讯后,将平日的奏章、著作悉数焚毁,并居楼不下,以示志节。后他又积极参加反清斗争,数年后逝世。明朝遗民王夫之曾为他题诗道:"顺德黄阁老士俊,四十年状元宰相。" 因为他功名大地位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了状元,崇祯九年(1636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状元兼宰相,三人中仅他一人。 他是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明王朝行将就木的大动荡的时代登上相位的,随时可能发生的变故他都必须认真面对。再有,他的皇帝是位想有所作为而又无能为力的崇祯皇帝,要当好"头号仆人"委实不易。 黄士俊当京官三十载,没有革故鼎新的伟绩,也无遭人唾骂的劣行,倒由于他学识渊博,工作勤奋,处事公正,因而获得"清正"的美誉,在当时乌烟瘴气的官场,确是难能可贵。处于腐败透顶的官场而能独善其身因然可赞,而保持清醒头脑不陷入朋党倾轧的漩涡也不失为聪明之举。 黄士俊三次辞官也可列入聪明人之列:第一次是天启三年(1623年),他已升礼部右待郎,因不愿与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愤然辞官归里,较正真的同僚杨琏、左光斗等在饯行时赞他"能知先机";第二次是崇祯三年(1630年),已是礼部尚书的他,因父老多病再辞官回家;第三次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本已入阁参预机务,由于国事日非,其主张与当进台阁首铺有分歧,难以有所作为,便慨然辞官告归。三次辞官,第二次是确因父亲年老(百岁),其余两次可算"聪明"之举。因乡的第五年(1644年)正月,他已是75岁的老翁了,崇祯帝又一次召他回京任宰相,还来不及整装起行,三月,李自成的大军已占北京,崇祯帝自缢在煤山。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