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肾”的比较

 xyf4345 2019-06-02

中西医“肾”的比较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1相似之处

1.1解剖方面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腑。”《素问》中又云:“脏各有一,肾独有二。”可见,在内经时代已有了初步的解剖知识,将肾的位置定于腰部,并认识到“肾”有两枚。而《素问·血气形志》关于肾脏的背俞度量有这样的记载:“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复下一度,肾之俞也”。从全文看,“复下一度,肾之俞”的位置大致在第二腰椎。《灵枢·背俞》又精确记载:“肾俞在十四椎之旁,皆挟脊相去三寸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与西医解剖学中“肾位于脊柱的两侧,左肾上极平第十一胸椎,下极平第二腰椎,右肾上极平第十二胸椎,下极平第三腰椎”的位置很相似。当肾脏和尿路发生疾病特别是炎症性疾病时,病人背部的压痛点即肋脊点和肋腰点的位置与《灵枢·背俞》“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肾俞”很是吻合。可见,中医“肾”与西医“肾”两者在解剖位置上基本一致。

1.2生理方面

1.2.1肾主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肾者,主水”,与《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均说明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的作用。这与西医学中肾的泌尿作用相似。而《素问·经脉别论》中有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的概括:“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与西医的水液代谢过程相一致。在中医学中津液的代谢主要是依靠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实现,故《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而西医学中水的调节是通过渴觉中枢-神经垂体-肾脏轴而实现的。肾脏具有很强的浓缩与稀释功能,并以此对机体的水液进行调节,说明在西医学中,肾脏对水液的代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脏”在水液代谢方面有相似之处。

1.2.2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中指出“肾主骨”为五脏所主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亦指出:“肾其充在骨”,说明骨的生长、发育、修复有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临床上运用温肾、补肾法对于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骨质增生都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而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骨的生长发育除有赖于物质原料的补充外,还受甲状旁腺、甲状腺旁细胞及垂体生长激素的调节,以及受维生素D3的调节。这些物质的作用又与肾的功能有关。体内只有肾皮质细胞的微粒上含1一羟化酶,它可使维生素D衍变的25羟骨化醇转化为1,25二羟骨化醇,成为维生素D的真正活性形式,以促进钙磷代谢,从而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1.2.3肾藏骨髓之气 《素问·平人气象论》:“肾藏骨髓之气。”张介宾注为:“……真之气下于肾,而肾之所藏,则骨髓之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解释为:“肾生骨髓,髓生肝(血)。”清楚地指出肾与生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又精血同源。经西医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因子,90%来自肾脏,皮质和髓质均可分泌,其作用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肾内还有一种“抑红细胞生成因子”,防止红细胞生成过多,在两种物质的相互协调下,使人体的红细胞保持在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稳定状态。这个发现有利于说明肾中的“骨髓之气”。临床上应用补肾法治疗各种贫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均说明了肾藏骨髓之气与西医肾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

1.2.4肾藏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肾所藏之精为“脏腑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近来西医研究发现,使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肾血流量减少的“肾素”,90%来源于肾脏,肾小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是肾素合成、贮存与释放的主要场所,而“肾素”的作用又很似中医元阳的一部分作用。还发现扩张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血压的“激肽释放酶”和前列腺E2a2,90%来自肾脏的皮质,其作用很似元阴的部分作用。在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下使人体的血压保持在稳定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良好状态。

1.3 病理方面

1.3.1肾惫《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肾脏出现病变,腰部则不能转动。在临床上,肾脏及肾周围疾病是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1.3.2水肿《素问·水热穴论》:“肾主水……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从其类也。”是肾脏疾病或早或晚出现的一个主要症状。

1.3.3肾大《灵枢·本脏》:“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感于邪。”现在所知的多囊肾多以腰痛、反复泌尿系感染为临床症状表现。

1.3.4骨痛《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尿毒症期常出现肾性骨病,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异位钙化现象,当关节周围组织钙化时,可出现“痛风”样症状。

1.3.5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清厥意不乐。”所描述的症状与现在各种肾脏疾病后期可能出现的症状很是相似。

1.3.6肾热病《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而在急性肾盂肾炎时多以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并伴随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2不同之处

“肾”为五脏之一,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其发展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大大超越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虽然其解剖名称与西医的“肾脏”相同,但在其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又有着许多不同。

2.1 肾主生殖之精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即《灵枢·本神》所说:“生之来,谓之精。”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一段论述,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西医的“肾”却是属于泌尿系统,虽然肾脏病后期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却不能包括生殖系统的功能。

2.2 肾主纳气

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类证治裁·喘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的纳气功能实际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而西医中的呼吸运动属于呼吸系统,与肾的关系不大。

2.3 肾开窍于耳

《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音矣”,说明听觉的灵敏度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近代研究发现,内耳与肾脏在组织形态学与生理特性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某些药物有相似的反应,在抗原特性方面也有相关性;肾上腺皮质所产生的醛固酮对内耳功能有影响。

2.4 肾的在志、在液、在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此段说明中医的“肾”与季节、环境、饮食等自然状况相联系,又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并且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是“五神藏”之一。这种以整体观念来分析研究肾脏的生理、病理的方法与西医的实验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注定了中医“肾”与西医“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发现了众多中医“肾”与现代医学中肾脏的相融性联系,但中医“肾”的生理、病理涉及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许多方面。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主水,肾主骨,藏骨髓之气,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等。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包括了泌尿、内分泌与生殖等多系统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现代解剖学肾脏的概念。因此,中医“肾”是一个解剖、生理和病理并包含多系统功能的一个综合概念。

作者:杨海发1,姜殿德2,王洪霞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