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德辉:腊罗巴打歌将何去何从(彝学论文) 【专版】

 漾濞彜乡文学园 2019-06-02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左德辉

摘要:彝族打歌是载歌载舞、集器乐、武术于一体、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但是现在农村提倡“厚养薄葬、婚嫁从简”,广场舞的普及等,打歌将面临灭亡的危机。挽救打歌的唯一办法是打歌进校园。

关键词:挽救打歌 唯一办法  进校园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三个彝族自治县之一,彝族(腊罗巴)这个古老的民族就世居在漾濞江两岸,繁衍生息,传承着彝族文化。彝族(腊罗巴)历来能歌善舞,特别是打歌历史悠久,凡是办客都要打歌。传统民间打歌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打歌、丧葬打歌、喜事打歌等。彝族(腊罗巴)打歌是载歌载舞、集器乐、武术与一体、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漾濞彝族(腊罗巴)大多数居住在漾濞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现在的瓦厂乡、鸡街乡和龙潭乡,建县初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称为“南区”或“南片区”,大多数是原蒙化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和永昌县(永平县)划归过来的,因此与漾濞江东岸的巍山、永平彝族文化一脉相承。

一、庙会打歌

庙会打歌主要有:正月初五瓦厂回龙寺财神庙打歌、正月初九瓦厂扎草地地母庙打歌、正月十四白竹山庙会打歌、正月十九富厂观音庙打歌、二月初三瓦厂蛇马文昌宫打歌、二月十九瓦厂观音庙打歌、鸡街新寨三月十九庙会打歌等。

庙会打歌一般要首先请老人“阿护务”,意思是“取打歌种”,由笛子师傅吹奏一遍“过门”后,老人们一边转头一边喊:“喂——”笛子师傅吹奏第二遍“过门”后,老人们仍然一边转头一边喊:“喂——”,笛子师傅吹奏第三遍“过门”后,老人们一边转头一边喊:“喂——唔!”笛子调也转入欢快急促的旋律,老人们用手左拍一下,右拍一下,脚也跟着左跺一下右跺一下,嘴里喊着:“哈哈、易易,喂呀,易死易易数数啧,啦阿啦阿时时啧,ei易所拿ei数啧,数里哈啊数里哈。”(数里哈,汉语意思是:跳起来。)这个仪式结束后,男女青年才能跳进去。正式打歌的第一调唱:

“  

彝语音译               

  彝语汉译

以觅志迟场故,         

今天这个场子上,

    以觅志迟场底,        

  今天这个场子里,

    些玛撇四触拉果,        

不合辈分人会有,

    以觅五底让匿拉,        

今晚让给我们来。

阿四则利则啰。           

阿四则利则啰。

(注:这是开场调。彝族打歌父子可以一起打歌,叫做“父子同乐”,母女也可以,但是绝不允许父女、母子在一个打歌场打歌。否则,被视为乱伦,大逆不道。这个调子开场后,每个打歌人都检查是否有辈分不合的人在打歌的队伍里,一般是年轻人让给老年人)”

白竹山庙会打歌,“阿护务”(“取打歌种”)一般在玉皇大帝庙举行,其余打歌在“大雄宝殿”的院场心内。

旧社会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的,所以在社交场合人们免不了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许多唱词都是婚外恋的谈情说爱。新社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深入人心,除少数人外,打歌仅仅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展示自我,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一种手段。唱词大多引用过去谈情说爱的,但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庙会打歌据说可以驱邪避灾、平安健康、延年益寿之功效,因而人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不管会跳与否都要跳。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但“信则有不信则无”,我国宪法有信的自由和不信的自由。

二、丧葬打歌

(一)死人开吊打歌

丧葬打歌一般有两个打歌队,一队是孝男请的,叫“主班”,一队是出嫁后的孝女请来的,叫“副班”。主班要开吊的当天清早就要到主人家,早饭后就开坛。开坛时主要有以下几个议程:

1、祭祖

当主人家在八仙桌上摆好几种果品、饮料、烟酒、毛巾、草帽等后,打歌队按资排辈,依次坐在两旁,开始祭祀已经仙逝的打歌师傅。打歌队大师傅(或者队长)点香、奠酒、奠茶、焚纸,口中念念有词。同时笛子师傅开始吹过门,其他打歌队员不断唱和、拍掌。

2、赞主

祭祖结束,打歌队员开始男女对唱,唱的内容主要是赞扬主人有孝心,请来打歌队打歌,拿给许多吃的,主人真会做人。男女对唱中间,笛子师傅吹奏不同的笛子调。

3、悼逝者

根据过世的男女不同,唱词内容赞扬他们生前的“丰功伟绩”,嘱咐他们走后归拢祖先处,保佑活着的人等。

4、戴草帽、发毛巾

当打歌人唱到:“主人家呀会做人,毛巾草帽摆装给。”执事总理或主人就把毛巾和草帽发给打歌队员。草帽是为了在烈日下打歌时遮阳的,毛巾是为了擦汗。打歌队员接着唱道:“爬起来呀爬起来,板凳头上爬起来,主人院场打歌去。”边唱边离开板凳准备打歌。

打歌时一般由打歌队表演一些新动作后,他们唱“跳进来,跳进来,亲戚朋友跳进来,孝子孝女跳进来”,其他人才可以参加打歌。

“副班”打歌队在开吊当天的早饭后赶到孝女家,也要先开坛

,议程与孝男家大同小异。一般孝女是晚饭后才去娘家奔丧,原因是过去孝女的地位最低,要让后家(舅舅家)、本家(叔伯家)先进,早去也进不去。舅舅家往往最慢,所以,姑娘家一般十点前是进不去的。

进去时还不容易,主人家的打歌队拦住他们不准进,必须要对调子,答对或对赢才让进去。本来这是一种游戏,目的是让人们在悲痛中增添一点笑料罢了,可个别人惹是生非,制造矛盾。几年前,瓦厂就为此事发生过两起纠纷。

姑娘家打歌队进去时,由“阿饿阿”(大刀舞)开路,人们看见大刀舞过来,纷纷避让,耍大刀的精妙之处就是绝对不碰着人。打歌队仍然先表演一套新动作,结束后再次开坛,这次不同于其他就是开十二属(即十二碗),执事总理上一碗肉,打歌队要唱一个调子,不能唱错。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主班打歌队和副班打歌队要通宵达旦打歌,不宜睡觉。

姑娘家打歌队要参加送葬,但只到路祭处,最后打歌一次才结束。

(二)死人开草吊打歌

彝族人过世前一定要守,并且在儿女的怀抱中断气,儿女给他接气、含银器、出煞,才算是正常死亡,否则就得开草吊。开草吊打歌与其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女人不能唱调子,任凭男的如何挑逗,都要忍住,所以平时性子比较急躁的女人是万万不能请的。另一个不同是必须请两个绝对不会打歌的一男一女,因不会东碰西撞,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三、喜事打歌

喜事打歌包括婚嫁打歌、生日打歌、迁居打歌、上梁打歌、月米客打歌、竖大门打歌、立喜碑打歌等。现在喜事打歌一般由主人请一个打歌队。有的儿女、朋友亲家、弟兄姐妹、后家本家也请来打歌队祝贺的。最多有四五个打歌队,一起开坛,场面十分壮观。一般就一两个打歌队。喜事打歌基本上要跳三次,山歌对唱一次,敬酒唱酒歌不少于两巡。

1、第一次,上午11点到12点左右,开坛后跳一次。

2、第二次是下午13点到15点左右。

3、第三次是晚上18点到22点左右。

唱山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唱给主人、新郎新娘、寿星老人等,唱词的主要内容是祝贺。另一种是打歌队与打歌队对唱,或者同一打歌队男女对唱,唱词的主要内容是表白自己的爱慕、赞美、思念对方之意,少部分也有开玩笑相互挖苦讽刺的,有意识引起周围看客的好笑,可与幽默小品媲美,增加喜气。

漾濞彝族(腊罗巴)打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以后,引来了打歌的春天,特别是茶庆军担任鸡街乡党委书记后,非常重视打歌,在省州县文化局领导的帮助下,打歌从音乐、舞蹈等诸方面得到了提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打歌动作,即保持了原生态打歌的基本动作16步,又创作了10多种打歌方法。近几年,又打造出一支大刀舞打歌队,闻名全省。鸡街打歌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得到很高赞誉。吉建贵被人们誉为“笛子王”,奉为“打歌师傅”,杨有康被誉为“老刀王”,吉用伟被誉为“大刀王”,习红梅被誉为山歌“百灵鸟”。

但是,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农村普遍提倡“厚养薄葬、婚嫁从简”,除婚丧外,限制办客,限制桌数;再加上广场舞向山上普及,打歌失去了她的用武之地,打歌人向老年化转移,年轻人宁可跳鬼步舞、广场舞,不再学跳彝族老祖宗留下的打歌,打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亡危机,群众性打歌除庙会外,基本上都是被禁止之列。

彝族打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彝族本民族的青年打歌人才。现在农村从五岁左右开始进幼儿园,直到二十三四岁大学毕业,期间没完没了的假期作业,少年儿童、青年没有时间学打歌,也没有地方可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幸好近几年来,瓦厂完小、鸡街完小、高发完小、漾濞一中、漾濞职中率先把打歌引入学校的大课间、体育课、音乐课中,使学生从小就得到彝族文化打歌的熏陶,总算后继有人,虽然不如“会说话就会唱山歌,会走路就会打歌”的早起教育好,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挽救打歌的唯一办法就是打歌进校园。

2019年5月29日于河西公租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