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糟蹋祖先留下的成语了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19-06-02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掌声不断。观众为选手们的表现喝彩,更为中华语言之精妙无限慨叹: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俗语寓意之深刻,成语词意之隽永,典故内涵之深奥,无与伦比。

  不过,社会在传播运用这些美丽语汇中,也不时有不和谐音符出现,比如一些既形象又深刻的民间俗语,在诈传中就走了板、变了调。

  试举几例。

  一则是,“忘八端”成了“王八蛋”。古时,人们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八端”,也被称为“八德”。如果有人不信守这“八端”,会被戳脊梁骨被骂为“忘八端”。但不知何时起这“忘八端”,竟被传为“王八蛋”的粗话。二则是“无度不丈夫”,原本意思是,凡男人都要有度量,正像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结果被扭曲成“无毒不丈夫”。

  到了当今,这种成语典故的滥造更是变本加厉,尤其是在一些商业广告中俯拾即是,试举些微:

  脍炙人口被某消炎药广告滥造为“快治人口”;随心所欲被某热水器广告滥造为“随心所浴”;引以为荣被某饮料广告滥造为“饮以为荣”;哑口无言被某牙膏广告滥造为“牙口无炎”;触目惊心被某三维动画广告滥造为“触目惊新”……

  中华成语乃民族语言之瑰宝。或言简意赅或深刻隽永,每一个成语的形成都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一些人随心所欲一通乱改,使原来的意义变了模样,还登上大雅之堂,登载在报刊上、发布在广播电视中,负面效应剧增。笔者曾问一名小学生“十全十美”怎么写,他立马写成了“食全食美”,因为这个似是而非的成语几乎每天都在电视上播放,长期耳濡目染,孩子们都信以为真了。任由此风蔓延,是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践踏,对祖国后代的耽误,这么说兴许有些言重,但笔者依然怀着良好的愿景,希望时不时地批判能令其警醒。

  语言文字本是用于交流沟通,并非完全不能变化。恰恰相反,倘若能改造得匠心独具,让其在文化品位方面更上层楼,众人乐见其成,若能在尊重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和商业推广相得益彰,亦无不可。但问题是,那些热衷于胡乱瞎改成语的人,并无敬畏之意,反有恶搞之嫌。如果我们探究成语滥造背后的动因,两个字赫然清晰——“铜臭”。说得透彻点,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优美文字,他们只以实用主义待之,只要能博人眼球,赚到更多钞票,管他什么历史典故、使用规范,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即便低俗粗俗也在所不惜。如此种种,显然是陷入了拜物教的泥沼。

  现代商业社会,想多赚钱没什么大错。但不能为了些许利益,把祖先留下的好东西都糟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