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姓入闽源流,洪家人你们知多少!

 洪学习hjq 2019-06-02

洪姓出自炎帝神农之后的共工后代,居住在黄河两岸,黄帝时起其首领就担任治理天下水利之官,被人尊为水神。江西乐平《洪氏家谱》载:“共工官者,共理百工之事也,子孙以官为姓。”洪迈《容斋三笔·共工氏》云:洪氏出于共工氏,本曰共,“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元和姓纂》亦云:“共工之后,本姓共,后改为洪氏。”共加水为洪有二说:一曰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夺天下失败,被逐出中原,怒撞不周山,天空倾斜,大水泛滥。共工氏后代为怀念自己祖先曾是水神而在共左加三点水为洪姓。一曰共工之裔共普,本为东汉灵帝东宫长乐从官史,因避祸举族西徙汉中益州(今陕西洋县),此地温和多雨,务农繁衍,遂“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唐玄宗时,江西豫章(今南昌)宏氏,唐德宗时江苏常州弘氏,因避讳谐音改姓洪,《姓纂》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姓洪氏。”洪姓有多个源头,弘洪出自江苏宣城郡,多称“宣城衍派”;宏洪出自江西豫章郡,多称“豫章衍派”。

由于兵燹战乱,汉中共普4代孙洪宗祥,率领家族迁往甘肃敦煌,建立家园,繁衍族众。西晋时10代孙洪规、洪矩兄弟分别任庐州太守、赵州太守,堂弟洪雅任大司农、安西将军,洪氏成为望族,洪氏“敦煌郡望”、“敦煌衍派”由此而来。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2l代孙洪禹迁福建莆田涵江,其孙洪圭,唐天宝五载(746年)进士,潮州刺史,随后定居成为潮州洪姓始祖。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洪氏25代孙洪昺东迁至安徽歙县,胞弟洪昱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敦煌洪氏一支(名讳失考)率族入福建仙游县,传至洪菊轩,于宋开宝辛未年(971年)迁居南安石井镇古山村,后裔洪源繁衍同安新民镇岗头村。洪成斋、洪隐斋繁衍同安马巷。敦煌洪氏37代孙洪士会迁江苏吴县闾门,其子洪仁琏,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进士,大理寺评事,乾兴元年(1022年)知福建长泰县,遂携眷定居于此,为长泰洪氏始祖。有一子名洪文宪,迁龙溪珠浦,11世孙洪尾发迁漳浦东下营,12世孙洪苍纯迁海澄河福。

《泗州洪宾家谱志》云:共普28代孙洪汉宗子三:古雅、古愚、古淡。1997年正月,福建晋江英林镇洪氏大宗管理委员会专人到江西婺源考察,查阅婺源黄荆墩《敦煌洪氏宗谱》谱载:古淡,汉宗公三子,生于唐会昌乙丑岁(845年),号十四郎,生四子。成通甲午(874年)奋迹光州固始,僖宗广明庚子岁(880年)授朝奉大夫,中和壬寅岁(882年)为王使军(王绪)参议,乙巳岁(885年)偕二子(洪宣义、洪评事)随部南下。光启丙午年(886年)从王观察使(王潮)驻武荣泉山(今泉州鲤城区),昭宗景福癸丑岁(893年)助威武将军节度使(王审知)克闽州(今福州),与清修《英林洪氏族谱》“英林洪氏始祖,十四朝奉公……经三迁而肇居英林”记载完全相符,始祖“十四朝奉公”,系号十四郎和官衔朝奉大夫的合称,即古淡为英林洪姓始祖。英林镇为著名侨区,洪姓子孙播迁县内、省内各地,迁居港台及东南亚各地的也很多,族亲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时有大宗捐资支持家乡建设。《英林洪氏族谱》载:“传至四世二十宗湛,宗湛子文安,偕父经商江南,胥宇(建房)安徽定居焉。传至四世孙洪皓,宋徽宗朝政和乙未科(1115年)进士,官徽猷阁直学士。纶音‘忠贯日月’。”《同安小嶝洪氏宗谱》也载:“文安之孙宗翰在哲宗朝举贤良方正。宗翰子彦(辶四隹),字天相,号吉人,官京湖招讨使,迁江西鄱阳,娶赵氏,生洪皓、洪皎。”洪皓字光弼,建炎三年(1129年),为金国通问使,到金国被羁囚,15年后释回临安,帝褒以“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来其子洪迈以翰林学士出使金国,拒绝金人要他以陪臣身份进见,被扣。父子都为祖国各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这便是洪氏“双忠堂”的由来。洪皓子八,洪皎子二,俱青紫簪缨,子孙不少居福建各地。徙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人口多达三四十万,族众芸芸,人才济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