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汀的黄暴电影为何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江畔夜话 2019-06-02
昆汀的黄暴电影为何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如果说看《杀出个黎明》时的我还是一个未曾开化和启蒙的懵懂少年的话,那我看他的《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思考和品味这位鬼才导演的高明之处。电影还是商业电影,类型依然是犯罪片或者黑帮电影。昆汀好像特别的中意黑帮电影题材,他的为数不多的电影几乎均是围绕在此。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选材。他到底看重了这类题材的什么呢?是远离政治的远离庙堂的逍遥和自在么?是无需承载社会价值和道德论理的人类责任么?是单纯为了揭示那个处在社会的边缘人的真实么?还是想通过这种赤裸裸杀戮为最高准则的江湖来展示人类的永恒的野蛮呢?也许是都有一点吧。但是钟情于黑帮题材的电影类型不代表他延续以往的电影风格。相反,在《低俗小说》这部黑帮电影中,虽然有黑帮之间的恩怨和杀戮,但是那些已经不在主要了。换句话说,叙述或者故事已经不主要了。之所以这样说,昆汀在《低俗小说》中他采取了一种类似章回小说体的叙述风格,但是有不完全类似于章回小说体。至少对于小说中的章回小说,他的故事是紧紧连续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昆汀的黄暴电影为何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但是,在《低俗小说》中,这种章回叙述方式只有在影片的最后才能完整的组合完成。在开篇的时候那场餐厅抢劫和以后的由屈伏塔和杰克逊扮演的黑帮小混混杀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后屈伏塔和他们老板的情人之间又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其后,由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拳击手和黑帮老板之间又是一个故事。这是三个独立的故事,除了主人公相互有联系外,故事之间没有联系。尽管故事与故事之间是独立的,但是在观完影片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完整的影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但是确实一个很真实的感觉。因为昆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达成的一致,虽然中间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在结尾处是完整的,在影片的结尾处昆汀把这个圆圈画完整了。这就是一种新颖之处。在我看来,以前的电影总是让观众在故事的讲述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但是昆汀的影片颠覆了这种感情上的满足感。他也是让观众得到了满足但是不是在感情上而是在思考上,在理性的分析上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他紧紧用形式的部分就满足了观众。

昆汀的黄暴电影为何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我认为昆汀的影片主要的意义就是一种电影形式上的革命,他类似于詹姆逊赞赏的布莱希特,有意的拉开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学会在观看中停顿,从幻觉中惊醒,并学会远距离观看电影,思考电影。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就是电影中的故事或者说情节。在《低俗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对话,但是那些塞满画面空间中的调侃和对话对故事没有任何的意义。比如那两个小混混去抢货,杀人之前在路上冗长的对话,你不会发现他们谈话内容的任何意义,谈话与他们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关联,他们只是在闲聊,这种闲聊甚至在他们杀人的间隙都能谈笑风生。这是一个和一般商业电影不同的地方,但是正是这样的地方,昆汀最彻底的颠覆了电影中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内容/形式”上,电影中作为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对话,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的对话,一度在影片中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在昆汀的影片中,对话的无意义行为就是一种革命,首先是对故事或者内容的革命,更重要的就是对整个电影的颠覆。在昆汀的《低俗小说》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宣称,内容或者说故事或者说叙事等都作为一种电影的形式而存在。正如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中所言,文本中,最具革命性质的是形式因素。这种最具革命性的意思在昆汀的影片中就是内容和故事也变成了形式的一部分,也变成了革命的一部分。

昆汀的黄暴电影为何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说昆汀的电影中主要烘托出形式主义的痕迹,可能还是不是让人信服。但是,我们逐渐发现它的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证明了电影的任何形式都在他的影片中起着作用。比如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不停的更换,并且和内容的疏理愈加的严重,比如说昆汀在他的影片中对色彩的强化,都印证着他的电影已经是一种“形式主义电影”。

比如在他的被称作向东方动作电影致敬、向动作巨星李小龙致敬的影片《杀死比尔》第一部中,在餐厅中的那场大屠杀残忍血腥无比,身着黄色运动衣的乌玛·瑟曼和杀手们的黑色西服的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而杀戮中那种时时鲜红的梅花一样的血液四散飞舞的时候,那种色彩的搭配成为了场景的一大亮点,而这同时,舞台上对台下杀戮视而不见的音乐成了对故事最好的隐喻:音乐不是故事的陪衬,不是故事的背景,而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主题。故事的主题是复仇,是杀戮;而音乐的主题是怀旧,是热情。我甚至一直的暗中思忖,要是把影片中的故事主题去除了,只有背景的音乐,那么电影依然是成立的,这就是形式主义电影的魅力所在。在《杀死比尔》的每一部的开头部分,昆汀都用了黑白胶片来交代杀死比尔的缘由,那种单一黑白对称的色调的运用不仅仅是怀旧的作用,还有一种明显的暗示的作用,对比的作用。对于一般的电影来说,开头交代以前的故事也同样用黑白胶片,但是一旦进入正统叙事之后,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之间的衔接是用比较柔和的色调处理的,比如温柔的绿色,淡淡的白色。但是在《杀死比尔》的两部开头,在用黑白胶片交代完缘由之后,很突兀的一种很浓重的背景色调就出现了,给人视觉上的不适应感,但正是这样视觉的刺激效果提醒你,一种浓重的色调的背景运用不仅仅是叙事的陪衬,他的存在也是影片独立的需要。昆汀好像极其喜欢浓重的色调,他的每一部电影无论背景的运用还是人物的着装方面,色彩的对比都很鲜明,对于这种偏好,我的解释就是想用他的色彩说话,用他的色彩代替电影的真正的叙事。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影片中只有色彩在讲故事。可以这样说,昆汀的影片中,除了人物不讲故事,其余所有的形式,无论色彩、音乐还有那个缺席的在场者,摄影机都在用无声的语言来讲述电影的故事。

昆汀的黄暴电影为何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这就是我理解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形式主义的电影,没有故事的电影,用各种形式来讲故事的电影。当然要是想从这样的影片的故事中获得社会的价值和精神认同,或者想读出某种政治性的见解的话,你可能会深深的失望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电影中没有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态度。其实有一句话一直以来都说烂了,没有政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对昆汀的电影同样可作如是观之。但是我更认为没有必要从昆汀的影片中读出政治的意义。我觉得他的反政治意义则更大。我喜欢他的影片就是喜欢他运行各种形式来讲述电影故事的能力。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导演还能这样的弃电影中的故事以不顾,玩弄各种的形式主义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电影启蒙的话,也许终将意味着我对影片的解读注定落在一个空洞的能指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