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历代临床用量分析(下)

 鉴益堂 2019-06-03
2.3宋代桂枝用量特点
宋代桂枝用量较汉代、隋唐有所下降,但也有医家桂枝的用量很大,最大用量甚至超过汉代、隋唐,使桂枝在宋代的平均用量并不低。如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桂枝附子汤用桂枝二两(合今约80g),甘草附子汤用桂枝三两(合今约120g),二方均为日服量。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所列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其文字与《伤寒论》大同小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庞安时在撰写《伤寒总病论》时,是不是直接转录了《伤寒论》的文字,其药物计量单位是不是仍为东汉标准,经过比较和分析,认为庞安时对此二方的药物计量采用的是宋代标准,有几条依据:其一,《伤寒总病论》已经改变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药物用量,如《伤寒论》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桂枝用量俱为四两,而《伤寒总病论》桂枝附子汤的桂枝用量为二两,甘草附子汤的桂枝用量为三两。其他如附子、生姜、甘草的用量都有变动。其二,《伤寒论》的两首方子都是加水六升,煮取二升或煮取三升,而《伤寒总病论》的两首方子都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两书两个方子的加水量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伤寒总病论》甘草附子汤方后注中:“身肿者,加防己二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一两半,溢水成四升,煎一升三合”,这段话显示出庞安时对药物的计量采用的是宋秤。由于增加了一两半或二两药材,所以加水量也要相应地增加1升,煎取的药液也要适当增加。其三,《伤寒总病论》对两方的日服量、日服次数也做了相应的改变。《伤寒论》桂枝附子汤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东汉一升合今约200ml,两升药液分3次服,单次服量约为133ml。甘草附子汤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单次服量约为200ml。《伤寒总病论》桂枝甘草汤煮取一升,分温四服。宋代一升合今约600ml,分为4份,单次服量约为150ml。甘草附子汤煮取一升,分温三服,单次服量约为200ml。
2.4金元、明代桂枝用量特点
桂枝的用量自金元开始大幅下降,特别是在明代跌入了一个低谷,平均用量仅为4.4g。这个时期不仅平均用量很小,其用量范围也很窄,较汉代、隋唐、宋代大大缩小。
2.5清代桂枝用量特点
桂枝在清代的用量继续着金元、明代时期小剂量的特点,平均用量和最常用量都处于一个低剂量范围,但其用量范围较宽,其最大用量达到历代桂枝用量的最大值,为298.4g。需要注意的是,桂枝作为一味辛温药物,在温病学说盛行的清代,其平均用量和最常用剂量都是较小的,只是某些医家特别大的用量拉高了清代桂枝用量范围的上界。
清代桂枝最大用量出自《吴鞠通医案》。吴鞠通虽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但其《温病条辨》列张仲景桂枝汤于全书众方之首。《吴鞠通医案》中桂枝的常用量为三钱(约11.19g;清代一两合今约37.3g,1钱约3.73g),不少的病例也用五钱(约18.65g)、六钱(约22.38g),其中桂枝的最大用量出现在吴鞠通给自己的处方里:“鞠通自医,丁巳六月十三日,时年四十岁。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汤一帖。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次日用桂枝八两,服半剂而愈”。桂枝用量为二两,清代的一两合今约37.3g,二两为74.6g。这个用量是很大的,但是1剂药服完,“毫无效验”。第二天吴鞠通竟将桂枝的用量增至八两,合今约298.4g。此次仅服药半剂病愈。按照常规,吴鞠通应该没有服用剩余的半剂。第二天他虽然只服了将近150g桂枝,而没有将298.4g桂枝全部服完,但这日服150g桂枝也是一个极大的、罕见的用量。
2.6当代桂枝用量特点
与其他药物一样,由于受到各种相关规定的制约,包括受到各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定的限制,作为一味药食兼用的植物药,桂枝当代临床用量也处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不过,当代仍有一些医家的桂枝临床用量比较大,其中山西名老中医李可就是代表,兹举例如下。
①面瘫误治坏病用炙甘草汤案,处方:炙甘草60g,生地黄250g,红参15g,桂枝、麦冬各45g,阿胶30g,火麻仁60g,鲜生姜45g,大枣30枚,黄酒500ml。水2000ml,文火煮取600ml,入阿胶烊化,日分3次服。
②多囊卵巢致不孕症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案,处方:当归、桂枝、赤芍、白芍各45g,丹参、益母草、刘寄奴、通草各30g,茯苓45g,桃仁泥、丹皮、炒小茴香、川芎各15g,失笑散20g,吴茱萸、细辛、炙甘草各20g,企边桂、没药、白芥子各10g,鲜生姜45g,大枣25枚。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
③阳虚型红斑狼疮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案:当归50g,桂枝、白芍各45g,炙甘草、通草各30g,细辛45g,吴茱萸50g,附子30g,企边桂10g,鲜生姜125g,大枣25枚,黄酒500ml。加冷水12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
上述3案,桂枝的日服量都是45g。由此可见李可老中医对桂枝的用量远远大于《药典》规定的常用量3~9g,大于当代桂枝的平均用量和最常用剂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汉代、隋唐时期,桂枝平均用量均在30g以上;宋代的最大用量达到每方123.8g,平均用量也在23.7g左右;金元时期桂枝用量逐渐减少,平均用量下降至10g以下,用量范围也明显缩窄;明代、清代时期由于温病学说盛行,桂枝作为一味辛温药物,其平均用量和最常用量都处于一个低剂量范围,然而清代个别医家用桂枝量极大,达到桂枝历代用量的最大值约298.4g;当代由于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桂枝的认识加深,使用桂枝剂量有所回升,平均用量11.7g,超过《药典》规定桂枝的最大用量9g。此文通过对桂枝临床用量的回顾和分析,对现今临床用量及研究桂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对拓宽桂枝的应用思路有所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