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游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燕山茶社 2019-06-03

孔子周游列国是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他自述“三十而立”也就是三十岁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对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并积极投入政治活动。这便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外王之道,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功用。孔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也就是通过努力使天下达到西周时周公治理国家的气象。从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三岁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周游列国占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也是孔子与各国君主接触,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联系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段时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时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抛弃了鲁国三公之一的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主要有四个原因:

1.送女乐事件,孔子认为送来的舞女会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影响了鲁国的政治清明。故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2.失膰事。因为没有收到国君祭天的祭肉,由此孔子知道自己失去了国君的信任 3因为孔子主持的“隳三都”的事件得罪了鲁国的三家大夫,所以受到了排挤。由此认识到鲁国不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地方。所以要另找出路。他认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威望,一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带着弟子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他们从鲁国出发,大致经过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今天看大致的路线是这样的: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虽然走了这么多地方,但也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最后只是到了楚国的边境,还打算去晋国。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在黄河边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孔子的治国之道,是要建立在国家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之下的发展政策。当年是处于春秋时期的后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各国的国君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没人会关心孔子的那一套政治主张。所以,出了卫国国君给了他一定的优惠和礼遇之外,其他的70余位封君给他的境遇都不理想,有时甚至十分狼狈,十分危险。其中就有匡地被围,陈蔡绝粮,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

虽然历经艰难险阻,可是他依然自信坚韧,毫不动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正是他这一时期无可奈何的境遇和心情的真实写照。14年颠沛流离的境遇,使得这位垂暮的老人,难免有故国之思。就在他68岁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鲁国干出了成绩,赢得了季桓子的继承人季康子的赏识。在他的建议下,鲁国派出特使隆重的将孔子从卫国迎回。终于走完了周游列国的悲壮一幕。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国首都,江山未改,景物已殊。鲁定公,季桓子都已去世,鲁哀公继位,季康子辅政。他们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也不委任孔子以要职,而是尊为国老丰爵厚禄的冠冕堂皇的将他束之高阁。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使孔子进入了一个宁静,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时时牢记天道,保持天赋和使命感,依照仁者爱人的准则,游心于六艺之间。他的晚年,除了做了些政治顾问的工作以外,大部分的时间于精力都用在和弟子切磋学问和著书立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