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在市场规模高达90亿元 ,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的市场现状和投资机会是怎样的?

 自由飞翔的老虎 2019-06-03

颗,2017年美年健康体检中心达到400家,体检量超过2160万,2017年安翰胶囊胃镜销售20-30万颗,绝大部分是美年健康带来的,由此可见整体渗透率0.4%左右。

预计高端体检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假设未来5年复合增速30%,胶囊胃镜保守渗透率为1%,乐观预计为2%,考虑到连锁体检中心可以集中采购,胶囊胃镜耗材和设备价格可以优惠,则2023年高端体检中胶囊胃镜市场规模为24.2亿-72.5亿元。

具体测算模型如下:


2)、医院检查市场

医院检查市场方面,鉴于消化内镜设备和医师资源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可以由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数据为参考,虽然胶囊胃镜还不足以替代传统胃镜,但随着胶囊胃镜系统性能逐渐提高,如操作时间缩减到10分钟左右,也会逐步打开医院市场。我们以2012年消化内镜数据为基础,2012年常规胃镜及治疗共开展2223万例,假设诊疗量以每年5%的增长率来测算,预计到2018年消化内镜的诊疗人数可达2837万例,到2023年诊疗人数可达3802万例。

假设2018年0.2%替代率,2023年保守预测、中性预测和乐观预测替代率分别为2.5%、5%。考虑到胶囊胃镜需要搭配设备销售,目前设备终端价在200-300万元,假设出厂价为150万, 2012年数据显示可以展开消化内镜诊疗机构为6128家,假设10年可以投放完毕,并分为三个阶段,前3年市场推广期,逐步放量,中间4年成熟期,后3年衰退期,逐步萎缩;以成熟的医疗器械的常见打法,主要是销售(直销、经销)、融资租赁和投放。

目前市场上只有安翰一家有设备,尚可以维持高价,等2-3年后其他厂商设备上市,融资租赁和投放的打法将进一步拉低设备价格,同时销售量达到高峰,6-7年后预计将以设备投放为主以换取耗材的销量。则2023年医院市场胶囊胃镜市场规模为17.5亿-38.4亿元。

具体测算模型如下:


目前医院检查市场开拓的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磁控胃镜胶囊的控制时间多数在30min左右才能完成检查,而普通的插管胃镜仅需要不到10min的时间。想要完全开拓这个市场,一个是加大市场教育,提升胃癌早筛的市场重视程度,将门诊机会型筛查转变为一种常规早筛;另一个是胶囊磁控胶囊的控制时间进一步缩短,降低至10-15min,则能大大的提升竞争力。而控制时间的缩短和机器人操纵系统直接相关,是一个有较高技术壁垒的难点。

3)、基层筛查市场

基层筛查是胶囊胃镜最合适的应用场景,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基层早筛、二级以上检查治疗也是最合理的诊疗体系。胶囊胃镜系统可以很好实现拍片和阅片的分离,拍片是标准化操作,完全可以由护士完成,拍片后远程传给医生进行阅片诊断,发现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认。

当然,基层早筛也面临几个问题:

首先,我国尚未大规模开展胃癌普查和筛查项目,当然目前已有专家呼吁尽快把“胃癌早筛” 上升为国家战略,预计在不远将来将会实现;

其次,基层内镜医师资源不足,医生培养要10年的时间,若开展大规模早筛必然产生大量阅片诊断需求,目前看AI辅助诊断是更合适的解决方案,而AI辅助诊断技术成熟尚需时间;

再者,胶囊胃镜价格太高,基层早筛需要性价比高的产品,而目前3000-4000元的价格明显不符合,胶囊本身生产成本不高,如果筛查量上来,终端价可以很快降下来。

考虑到这几个问题解决尚需一段时间,预计基层早筛市场还要等5-8年,同时,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财力有限,预计胶囊胃镜设备多为投放方式。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假如每两年做一次筛查,则每年筛查量将超过6000万人次,每颗胶囊出厂价降至500元,则市场规模高达300亿元。假设胶囊胃镜筛查渗透率保守预测10%,中性预测15%和乐观预测20%,筛查量将超过千万,市场规模也将达到30.9-61.4亿,可见基层筛查市场空间巨大。


整体预测,2020年前,胶囊胃镜仍将伴随高端体检增长而增长,这块市场增长较快;2020年后,随着多家产品上市,市场竞争加剧,整体价格有所降低,医院检查市场开始放量增长;2023年后,随着胃癌早筛的普及和AI辅助诊断相对成熟,胶囊价格进一步下降,基层早筛市场将迎来大规模扩张。

市场规模测算总结:


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保守预计51.7亿元,中性预计90.4亿元,乐观预计130.9亿元。

磁控胶囊胃镜的发展现状

为了防止有刚接触该领域的投资人混淆“普通胶囊内镜”和“磁控胶囊胃镜”,我们不得不先提“无动力的/无外力控制”的普通胶囊内镜。磁控胶囊胃镜是在普通胶囊内镜的基础上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而来。

无外力控制的胶囊内镜——小肠胶囊内镜的发展史

胶囊内镜(CE)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或外部动力系统控制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从一个构想到进入医学界,经历了漫长的流程,在2000年首次提出,当初设计胶囊内镜是为了检查小肠。胶囊通过人体胃肠道被自然蠕动,结合重力、吞咽来移动。 胶囊上集成了相机,可以拍摄小肠的状况,这是以前经典的柔性内窥镜检查无法进入的区域。作为诊断工具,它允许定位胃肠道中部的出血源并识别疾病,例如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息肉综合征和肿瘤。

现在使用胶囊内镜可以有效检查小肠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否认,人们更偏向于微小创伤和患者舒适度高的消化道检查。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明的第一晶体管,使得小型化的无线电传输电路能够嵌入到药丸中,使得能够从体内传输信号的无线遥测设备的成为可能。

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才将相机集成到胶囊中,并通过这样做,构建了第一代的胶囊内窥镜(CE),小到可以吞咽,并对整个胃肠道进行成像。

1995年,来自皇家伦敦医院和拉斐尔(以色列政府防务研发小组)的团体进行的独立研究工作提供了无线胶囊内窥镜(WCE)的初步概念,和第一份专利申请。随后1997年进行了第一次动物成像示范。最终通过两个小组共同努力,并于1999年与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成功的首次研究。

2001年,这项工作最终由Given Imaging公司推出的第一款无线胶囊内窥镜完成了商业化。自其发布以来,名为M2ATM的胶囊已成为小肠全面筛查的金标准。 从那时起,其他内窥镜胶囊制造商已进入市场。 奥林巴斯医疗公司于2005年发布了一款竞争产品EndoCapsule,它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实时观看效果。 该产品随后立即在欧洲(2006年)和美国(2007年)推出。中国的金山科技凭借其OMOM胶囊成为中国小肠胶囊内镜市场的领导者。

Given把胶囊技术发展到极致,美中不足,传统胶囊内镜是依赖自身重力和胃肠道蠕动被动行进,随机拍摄消化道黏膜,并不能实现主动控制,Given在主动控制技术上也一直未有突破。

磁控胶囊胃镜

在科学家和医疗厂商的努力下,胶囊内镜检查小肠已经成功商业化了。而使用磁控胶囊胃镜检查胃部,还是走了很多年的研究之路。

主要由于胃的容积太大和解剖学结构不规则,限制了胶囊内镜检查的应用。不像传统胃镜对扩张的黏膜进行观察,胃的蠕动波和收缩状态增加了胶囊内镜充分观察胃黏膜表面的难度。与传统胃镜相比,如果胶囊胃镜要获得认可,它必须首先要被证明可靠并能观察到完整的黏膜。

前面提到胶囊内镜,它是被动的。因此要想完成胃部的检查,主要的关注点被放在了内部和外部的驱动方法。来解决如何主动移动和自由操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外部磁场用于非接触式操纵体腔中的外来插入物已获得专利。

笔者的另一篇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的技术分析文章提到了如下的发展史和控制分类:


其他海内外的研发进展,笔者做了一个表格,根据磁控类型的区别,分为电磁体、磁共振、永磁体。


1、手持磁铁控制 (产品商业化的代表公司:金山和韩国Intromedic)

最早在2010年,Swain和他的同事首次展示了在人的食管和胃部进行磁操作。在这个单病例研究里,一个志愿者吞了一颗改良的无线胶囊内镜。这个模型的原形是Pillcam 结肠胶囊(Given Imaging Ltd,)。利用修改后的磁性材料使其达到体外可磁控,并维持了捕获和传输图片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使用了热敏开关取代标准的磁簧开关,在60°的热水中激活胶囊。

但是,这个修改需要占用胶囊内部空间,因此图片捕获速度被固定在每秒四张,使用一个图片传感器代替双传感器。在胶囊的结合部位有一个实时的摄像头(Given Imaging Ltd) 和一个体外矩形磁铁。同时用胃镜来实时评估胶囊的运动情况。

这个研究报道了胶囊良好的控制性,但是检查时还需要传统胃镜充入气体扩张胃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证明由于胃易塌陷和蠕动波,这样看似轻松的操作的研究,其实不可重复。

2012年前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