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渭河

 岁月如歌uklq4j 2019-06-03
渭河这条流淌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之上的河流,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中华民族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就应该是渭河。渭河所孕育的中华文明处于中华文明的“青年时期”,渭河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以此来翻动,渭水之畔的太公垂钓、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等展示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渭河文化。本章摘编了一些散文、叙事、新闻采写、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向人们展示渭河所走过的历史和所孕育的中华文明。

一条河流的变迁

记者 张延龙
渭河本是黄河主干道,现在却成了黄河的支流。
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是一条真正的滚滚东流的大河。那时,黄河从兰州向东,沿现在的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当时,渭河才是黄河货真价实的古河道。2000万年间,这条河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化?
关中水事 历代变迁

渭河在古代曾是重要航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关系密切,古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
摆渡滔滔渭水,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的古渡口。唯明清渡口仍有迹可寻,就设在咸阳城东南。这里砌石护堤,构筑码头,越古渡可通陇抵蜀,车马川流不息,为三秦第一大渡。如今在咸阳,已无法寻找古渡。
关中的“水事”变迁中,河流的消亡或改道是最主要的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甘枝茂教授的研究表明,据地貌特征、地质资料、文献记载、考古资料等综合分析,春秋以来渭河河道北移的平均速率为1.74~2.71m/a,并具有加速趋势。
地理上,渭河谷地两侧在古代是地震活动的频繁地区。地质活动或使得河岸坍塌,或堵塞河流,这些均能迫使原河道发生突变。
“这一点史书中的证据很多,《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幽王二年的地震使岐山崩坠,泾、渭、洛三河河岸坍塌而断流。宋史九十四《河渠志》中,也记载了当时渭河的河道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蔡斌说。
蔡斌的研究显示,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关中地区产生了不少影响。渭河地区曾经是灌溉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水利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灌溉,后来为了发展漕运,又新开不少河段。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郑国渠,是历史中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汉朝时,为发展漕运,自长安引渭水东出,横绝灞河,至潼关。这些大的水利工程,一方面确实起到了灌溉作用,使农业得到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河道。
河流的改道首先使得在原河道周围依赖其形成的湖泊消亡,长时间以来,关中地区河流的出现和消亡在缓慢的演化着,“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渐渐消失。
渭河文明的“花样年华”

历史的时针倒转一千七百年。东汉政权经黄巾军起义打击以后,摇摇欲坠,各地豪强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争霸,经过混战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如曰中天。但是来到渭河边上,与马超初次交战,便让马超打得割须弃袍,扯旗角包颈,狼狈而逃。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渭河的滚滚洪流中,总是伴着历史的刀光剑影。“渭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花样年华’。”历史学家如是说。
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地方是黄河的三条支流——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河南的洛河所围成的“三河地区”。汾河谷地是尧、舜、禹的故乡,洛河是夏、商王朝的所在,如果说汾河与洛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童年,那么渭河所孕育的文明则是中华民族的“花样年华”—青年期。中华民族最重要最辉煌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皆建都于此。
据地质学家研究,黄河曾经沿着今曰渭河的河道流淌,后来才从今曰兰州处改道向北走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拐弯。
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是渭河。从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无疑是黄河的支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它与陕西潼关以下的黄河流淌方向一致,从西向东,直至大海,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这条轴是中华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是以此来翻动的,这就是渭河非同小可的意义。
渐渐消失的“泾渭分明”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西安吸引了不少随行的国民党高层们的兴趣。在采访中,国民党副主席江丙昆告诉记者,他渴望亲睹成语所谓 “泾渭分明”的景象。
“泾渭分明”原指渭河清、泾河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两河的交汇处,如此奇妙的景象长达数里,绵延不绝。
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中有“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大概是这则成语的一种雏形。从地图上看,渭河从发源地的渭源开始,身单力薄,陆续接纳了北边的小河、葫芦河、千河,南边的天水、清姜、黑河、涝峪、沣河、灞河,一路西来,象一个挑夫,到了西安以东的泾阳;而从这里沿泾河北上,便进入了陇原的千沟万壑,若干支流像繁茂的枝股,长成了泾河这棵美观的大树。
泾河之树的根,扎在了渭河的河床里。然后,泾渭合而为一,先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并流而行时清中有了浊、浊中有了清,一路东去。最后接纳了北来的洛河,一同汇入黄河。
“从泾、渭的颜色变化就能知道两条河流的变迁。明清以前,渭河浊泾河清,这也是这句成语的渊源。明清以后,渭河清,而泾河浊,原因是泾河的上游发生了连年的战乱,破坏了流域内的植被,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利专家史鉴解释说,“以前泾渭分明是以两条河的清浊划分,而今天是以颜色来判断的。上游的污染造成了渭河的黑,泾河的水土流失,使得泾河浑黄不堪。”
如今,在陕西高陵县马家湾乡陈家滩村,史载的“泾渭分明”处的河水,仿佛造纸厂的黑液一般浓厚。从两河交汇口走下河滩,浓烈的恶臭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黄浊的泾河与黑臭的渭河只在短短数十米内能看到黑黄交汇的场景。
百米之外恶臭扑鼻,滚滚黑水不时泛起白色泡沫,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几乎全流域丧失使用功能,成了一条黑臭的“废河”。而由于两条河流都被污染,实际上清浊早已不分明了。而由于渭河污染非常严重成了“黑河”,渭河入黄口处形成“黑黄分明”的新景观。
泾渭分明,与泾渭不分明、清浊混为一体,甚至基本丧失了从古到今固有的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这比寻找不到一个汉语成语的始发地更让人悲哀。
配稿:渭河

黄河最大的支流陕西渭河,全长818公里,是中华文明一支重要血脉。
据地质学家研究,渭河本是黄河主干道,现在成了黄河的支流。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是一条真正的滚滚东流的大河。那时,黄河从兰州向东,沿现在的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当时,渭河才是黄河货真价实的古河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渭河宽阔的河床和巨大的冲积平原,足可证明这是古黄河的“功劳”。
据学者研究,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榆中至鸟鼠山一带发生近南北向长垣状隆起,使古黄河水在这里遇到了障碍,从而不得不改向。于是,黄河在刘家峡顺地势“侵占”其它河道,改道向北,在贺兰山、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挟持中绕了一个大弯,然后在晋北顺着桑干河上游沿永定河直入渤海。在内蒙古集宁附近的斗镇和凉城之间有一条东西延伸的宽阔凹地就是黄河古河道的遗迹。后来又由于集宁地区的隆起,迫使黄河又南下,在潼关一带与原黄河故道—渭河交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