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胃不好别只靠吃药,按5穴位,修复胃黏膜,胃病或许就没了

 禅定读书收藏也 2019-06-03

1、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是胃的募穴,同时又是八会穴里的腑会,和胆、三焦、小肠、大肠等关系都非常密切。《经穴选解》中解释:“中脘穴在胃之中,正当胃小弯处。故名中脘”。按摩此穴主要用于缓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病,可改善胃痛、胃酸多、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方法: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

2、内关穴

内关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属心包经,有益气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临床常用来治疗胃痛、恶心、呕吐等胃病。

方法: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按时要用力,同时还要揉,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每次按压的时间在5~15分钟左右。

3、足三里

足三里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穴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胃经合穴,所谓合穴是指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按揉足三里,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方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每次5~15分钟。

ps: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此外,唐代药王孙思邈也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

4、章门穴

章门穴出自《脉经》,它是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脾胃不分家,经常按摩章门穴对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等胃病有特效。

方法: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侧卧,举臂取之。用手指按压10~20分钟即可。

5、太白穴

太白穴出自《灵枢.本输》,是脾经的原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之功效。

方法:太白穴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用一手拇指指腹点揉太白穴,每次3~5分钟,两侧太白穴交替进行。

胃不好要靠养,平时多吃这些碱性食物,修复胃黏膜,远离胃痛胃酸! 饮食结构不合理,经常性的熬夜,喜欢食生冷性寒之物,让外邪入侵,阴阳失去平衡,胆囊收缩机能减弱,胆汁减少,部分胆 汁逆行反流入胃与胃酸作用对胃黏膜凭障产生破坏,形成胃痛、胃胀、打嗝、烧心、嗳气、胃酸过多、口苦等诸多胃的 不适情况,根之于胆 在人的体内皆有幽门螺杆菌存在,只是多少不同,胆不好,食物则在肠胃逗留过久,幽门螺杆菌就会得以繁衍生息,通过调理胆,才能让菌群恢复正常。它是幽门螺杆菌的“天敌”,经常吃一点,可能胃病会慢慢“变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用树荣苦菜的习俗,《诗经》中就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明代还将其列为救荒食品,那时的食法是:采苗叶炸熟,用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味苦性凉,能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益肠胃,通便秘。做法是取干树荣苦菜15克,加水1000ml,放在锅里一起煮,(最好不要用铁锅,其他锅都行),水烧开后,调小火煮3-5分钟,煮好后取汤50ml-100ml饮用,饮用前必须加红糖,红糖要深颜色的老红糖,其余放入冰箱或暖瓶备用,再次饮用时的树荣苦菜汤必须在烧开后加入红糖饮用,以前人们会用其充饥当饭吃。

南瓜一种很好的碱性食物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它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非常适合患有胃病的人使用,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菠菜还含有的纤维素还十分,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起到排便的作用。不过,菠菜中的酸含量过高,可以阻止钙物质的吸收,所以应该避免与豆腐、以及紫菜等高钙食物同时食用。

藕粉是幽门螺杆菌的''头号克星'',具有很好的养胃功效,藕粉中含有的鞣质,经常用它冲水喝,可以有效的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消灭幽门螺杆菌,去除口臭,养出健康的胃。

土豆也是大家很喜欢的一种食材,中医认为土豆,具有益气强身,和胃调中,健脾胃的功效,也可以用它搭配蜂蜜进行食疗,能辅助治疗胃溃疡,胃炎等胃肠疾病。坚持7天,你能发现胃功能一天天变得强大。

山药 山药性温,吃山药可以健脾养胃,多吃山药可以滋润胃粘膜,起到保护胃的效果,山药对于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