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岳六月天

 天下南岳廖和平 2019-10-24

——衡山论“衡”(2)

廖和平

                                       一

“万山秀色浑钟尽,六月炎光一洗空”。南岳六月天,照亮了迷茫! 

如果此生只让我拥有一座山,那就是衡山;如果此生只让我拥有一座城,那就是衡阳;如果此生只让我写一个字,那只能是一个大写的“衡”字。

人世本没有那么复杂,只要解读清了“衡”字,人生就会圆融美满。

衡山之“衡”基本意义就是“天地之衡”“山水之衡”“日月之衡”。南岳之“衡”在于其,地之山水同秀,天之日月同辉,庙之佛道共存,人之和谐共处。“衡”字之中蕴藏着“均衡、平稳、协调、和谐、公平、正义”。

德国有一部影片叫《平衡》,深刻揭示了关于平衡的两大主题:一是“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永恒的;二是“失衡”容易“平衡”难。

“衡”富有哲学含义,指的是事物在量变阶段所显现的面貌,是绝对的;事物在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的是暂时的、相对的静止。

衡山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山,圣贤之山。“圣”的含义是以自己的聪明睿智而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的人,“贤”的含义是能够继承圣人所开创的事业的人。

史料显示,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衡阳人,也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圣贤。他的后裔(有人说是其孙子)伏羲,堪称中华人文始祖,也是中国上古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正是在衡山上“效天法地”,行走湖湘大地,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以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衡”立乾坤。伏羲八卦图,黑白两色,互通有无,相互贯通,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着。阴阳平衡,平衡得又特别的微妙。其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正是哲学一路向前的精髓。

大禹治水时在衡山所得治水之法:“以水为师,疏导为主,堵塞为辅”。“以水为师”就是善于根据水流动的规律,因势利导。其中饱含哲学思想。大禹治水的方法被今人引用,是否可以预防对事态的不满和暴乱的发生?是不是可以分流疏散?是不是可以减轻思维的聚集和人心走向?古圣先贤的方法,被时代取用,那不是哲学,还能是什么?

衡阳先人一路跋涉,一直在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探求“衡”之真谛。

上古之后的长达几千年里,衡阳人似乎十分沉寂。直到1700年前产生了湖南哲学鼻祖罗含,1000前年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400年前产生了实学鼻祖王船山,三位衡阳哲学巨匠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

“衡”之于罗含来说,就是他的《更生论》。《更生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闪耀着不少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第一,指出天是万物之总和;第二,强调宇宙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即“更生”;第三,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第四,认为万物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本质上为“衡”。不承认天命,肯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期望国家统一,都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衡”之于周敦颐来说,就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衡山脚下的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继屈原之后、王夫之之前湖南本土人杰中的佼佼者,是影响整个东方世界一千年的宋明理学的开山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周敦颐最富开创性的见解,或者说周敦颐的最大贡献,是把宇宙的本原上推到太极以前的遥远过去,提出“无极而太极”的著名论断。同时,他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解决了宇宙生成发展的动因。他的宇宙生成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宇宙学说,也为宋代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本体论方面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他的宇宙生成论,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周敦颐指出,社会的有序、万物的平衡是天理,个人私欲的无限膨胀绝非天理。

“衡”之于王夫之来说,就是“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1619年,生于衡阳市的“天地大儒”王夫之,始终都在追梦,开六经生面,“推故而别致其新”,穷其一生践行知行并进的哲学观;依民立国的政治观;文明进化的历史观;理欲合性的伦理观;农商并举的经济观;移情化境的审美观。“天地有正气”,王夫之是一部百科全书,他是一个如同孔子一样的立法者,主张为万类立法,创建“规矩”;他是一个天下主义者,天下为公,要求“人”相协万类,建构人、物、社会一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为宇宙万类立法,其著作启发无穷,是现代性的道德正义、宪法正义、经济正义、政治正义、管理正义、环境正义、生态正义、世代正义、世界正义和天道正义。如果用24个字概括王夫之的思想就是:“天下为公,黄中立极;乾坤日新,成均仁义;存神作圣,全生全归。”

衡山,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座蕴藏丰富的哲学思想的思想库。

                                                二

  哲学上有三个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网络(坐标)的中心点,也是另一个中心点的组成部分。

八百里衡山就是天地之间的一杆秤,称天地的重量,称人道德水准的高下,辨别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和丑,权衡事物的轻与重,缓与急,得与失。众所周知,杆秤由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物体)三部分组成一个平衡。

“衡”启示我们要认真去品味,“一分为三”看世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既然由“三”所生,我们也可用“三”来认知万物。同理,也可从“二”去认知“三”,从“一”去认知“二”。人类的认知方法大体有一分为一、为二、为三:“一分为一”是单从一个方面看事物;“一分为二”是从正反两面看事物;“一分为三”是从多时空、多方面和多层面看事物。三种方法各有特点,但都是为了认知事物的“道”。我们用“一分为二”、“一分为三”认知问题,是为了“合二为一”、“合三为一”,通过“一”(整体、同一)去感悟事物的“道”。悟会了“道”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客观世界不是单一的平衡,也不是一对一的平衡,而是多元的平衡。“一分为三”就是从多个时空、多个方面、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事物。譬如,从“时+位+几”三大要素看天地人;从“天+地+人”三才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从“始+壮+究”三阶段看万物生生不息;从“因+缘+果”三个方面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关系;从“我+你+他”三方看人际利害平衡关系,站在对方和第三方看问题;从“名+利+情”和“权+钱+色”看人性的贪婪;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看问题;从“远+近+高+低”多个不同空间看事物;从“上+中+下”三个层面看问题;从“左+中+右”三个方向看事情;如此等等。所有相互对称事物的双方,都存在“中”方或第三方。

   苏东坡诗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周易》的作者就悟出了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道理。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有好多卦都是这样设计的:譬如自相反的方向看“泰”卦就变成了“否”卦,“损”卦就变成了“益”卦。“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早在七千年前的伏羲就发明了用三爻来画八卦,《周易》又从天、地、人三才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老子干脆把万物说成是“三”所生。宗教也是从“前世→今生→来世”和“地狱→人间→天堂”来解释人生。所以,“一分为三”看问题,世界别有大洞天。

   在实际生活中,上中下、左中右、前后中、优中差、敌我友、健康与疾病与亚健康,等等此类情况,说明两端之间是存在着各种中间状态的。我们要习惯用“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事物的思维方法。譬如“平衡循环”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三个阶段看万物过程;“三我一体”从自然我 、当然我、超然我的“三我”来看人性;“平衡层次”从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系统之间的三个层面去看系统的平衡问题。平衡方法是系统方法:“环境↔系统↔要素”;要素方法:“物质↔能量↔信息”;反馈方法:“输入→加工→输出”;感悟方法:“体验→感悟→思想”;时间方法:“过去→现在→未来”;医生方法:“何病→病因→处方”;工具方法:“目标→工具→结果”;控制方法:“系统→控制→目标”;过程方法:“系统→过程→目标”等。

也许“一分为二”比“一分为一”好(偏信则暗),“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好(兼听则明),而“合三为一”又比“一分为三”好。譬如,在如何处理生存与名利的关系问题上,“一分法”只考虑到“我”一方(自我为中心);而“一分为二”会考虑到对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一分为三”不但考虑当事人双方,还会考虑到利害的相关方。在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上的最高境界是多元平衡,你、我、他“三赢”,即“合三为一”,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求取最大公约数。

从“衡”而倡导“一分为三”,目的只有一个:我们不但要学会“一分为三”分析问题,还要用“合三为一”综合和平衡问题,然后举一反三地去解决问题,把要办的事情做成。

                                   三

衡山论衡,衡岳品衡,衡城守衡,体味衡之真义。

平衡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事物万变而不离其宗,平衡即宇宙万物之宗。

人类要认识要解决的所有问题的实质都是平衡问题,譬如,有序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无序;美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是丑;和平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是战争;快乐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痛苦;福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酿成祸;利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成为害;朋友的实质是利益平衡,利益不平衡就成为敌人;可持续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不可持续;存在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不存在;合理的实质是平衡,不平衡就不合理。

一个人生命中的得与失,总是守衡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去了,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来,因为上帝送给每个人的都是两扇窗子,当他关闭了其中一扇时,就必然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现在要做的是,不要再眷恋哀怨那扇关起来的窗,而是要勇敢地去寻找和开启那扇通往美好的窗。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体味衡之真义,常用制衡之道。

“制衡”,相互制约,使保持平衡。指两方或以上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但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制衡最开始源于商鞅的“法者,国之权衡也。”但也有一种说法,制衡最早源于《管子·轻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意思是,通过创造新的规则,达到有利于自己的一种新的平衡。

体味衡之真义,常用制衡之道,实现“扬衡”人生。

所谓“扬衡”,就是舒展眉目,扬眉吐气,快乐也。《后汉书·蔡邕传》:“ 胡老乃扬衡而笑,援琴而歌。” 李贤注:“衡,眉目之间也。”

把“衡”弄懂了的人,通透世事之人,大彻大悟之人,定是扬眉吐气之人。

运用好平衡,人生就会快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书学习,是快乐的;有朋友自远方来,是快乐的。面对委屈、误解时,仍能始终保持平静,不怨天尤人,岂不是君子的快乐吗?

唐代南岳高僧懒残和尚,在衡山上留有《乐道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秋。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超脱,回归,平衡,懒残和尚洞穿世事,扬衡而笑,很是快乐。

隐居南岳的唐代“神仙宰相”李泌,是一个把平衡运用到家的高人,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处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动荡,朝廷之中复杂。有意思的是,每当新皇继位,总是把他请到朝廷,而时间不久,他又飘然远隐衡山。在修仙与从政、隐居名山与实现抱负之中不断变换角色。可进,可退;可上,可下;可仙,可俗;可道,可佛;可官,可民;可荣,可辱。李泌诠释了一个大写的“衡”字!

当代商业教父马云,从实践中悟出了企业管理的平衡之道:“阴和阳,物极必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平衡于胸,准确的拿捏,成就了他的商业帝国。

综上所述,愚以为“衡”有五重境界:

一曰“知衡”,明白世事的原本;

二曰“品衡”,一分为三看世界;

三曰“制衡”,找到平衡的方法;

四曰“守衡”,遵道而行不逾制;

五曰“扬衡”,畅抒悟道的快乐。

陈毅有诗曰:“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

衡者,恒久也!山者,地之典范也!衡山,恒久典范之山也!

六月天里,

您是否能抖落满身尘土,逃离喧嚣和浮躁,脚踏衡山,仰望星空,扬衡而笑,援琴而歌?

(作者廖和平,笔名紫盖,男,1971年生于南岳,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衡阳市大湘水文化编辑部总编辑。先后发表各类文章3000余篇。编纂出版有《衡阳一本通》系列、《天下南岳》丛书、《崛起的衡阳》三部曲和《衡阳文化大典》丛书等地方文化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