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老讲“神机”第五节:针刺得气——把握神机的技术

 岚岫斋 2019-06-04

针刺得气是把握“神机”的试金石。依王老针灸临床数十年传承与应用的体会,针刺得气须做如下解读。

我们先来一同看看《灵枢经》的描述。

针刺得气就是针刺与穴内气血相逢碰触所产生的特定感觉。《灵枢·行针》篇说:“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而气独行;或数此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

《灵枢·卫气行》提到一个“逢时”的问题。说“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所谓逢时就是等候时机的意思。针下是否得气,需要等待气机出现。这个过程,就叫“逢时”。这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提到的“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

那么又如何做到针刺“逢时”呢?

1、治疗分层而入,候气与针相逢

《灵枢·终始》篇提到“三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逢时”的问题。说“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此话意思是说,凡是针刺治疗,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先通过皮肤、肉、分肉遂达至于骨,依次进入深浅不同的层次。针刺入穴位后,设想穴位皮肤至穴位深部存在着上、中、下三不同的层次,亦即古人所谓“天、地、人”三个层次。而在上、中、下三各个层次内,还可以继续分成三个层次……如此,针刺下则可以有若干不同深度的层次。

图一:人体由浅至深各个层次各个层次

针刺下的各个层面都有营卫之气,尤其是卫气的分布和温煦。若刺入之针尚未与气相逢,或者此相逢尚未能引起足够的针感,则为未“得气”。反之即为“得气”。临床针刺得气的文字的描述,古来针灸著述中已有不少精彩之笔,此不赘述。

若针尖到达触及某层次所在尚未得气,试将针稍作停留,作轻捻转,若依然未得气至,再轻轻把住针体往下压,但针尖一定不能刺破原所在层面。似针为无锋之杵,只对此层面形成压力。如此必有酸麻胀重等针感出现。 若上述手法操作仍无气至,向下一层面在彷此法为之,直至得气为止。

 图二:按法示意图

此按法的技术关键,在于给针尖加压,而不突破所在层面。让针增加与其相逢的机会。若突破该层面,则丧失与其相逢之机。若该层面已处于胸壁之处,突破即有“气胸”之虞。

为此王老先生有小诗一首,与诸君共勉:

天人地三步,步步有气流;

针入不见气,气未与针逢;

按法分层次,层层细探求;

原地多旋按,刺破气难周。

2、针前循切按压,促导气之流行。

切循按压手法,似属一种辅助手法,却是取得经气感传,使之“飞经走气“的关键技术之一。临床行之,屡见奇效。

循,窦默《针经指南》云:“循者,凡下针,于属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是气血往来而已是也。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具体的技术要领:凡是针刺之时,应在下针所属的经络穴位处,以手食、中、无名指及小指相并排,以指尖之力循着经脉上或下的方向,推压皮肤,使病人产生循经向上或向下传导的感受。施行针刺后,病人可能会依据先前循切手法出现的感应,而引发或强化针感的传导。

图三:循切促感传

循切促感传实际上是机体局部与脑神机相互联系的具体体现,当我们顺着或逆着经脉循按时,局部的反应通过中医所谓经络,西医所谓神经的传导系统传输至脑中,大脑对循按的感觉做出记录和反应,针刺以后,这些被记录的信息就会再次派上用场,使气血沿循切方向流动,针感自然就沿着循切方向传导。

由此我们能联想到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过程,当抗原第一次与T细胞接触时,一部分T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解决掉入侵人体的抗原,一部分T细胞则分化成记忆T细胞,当下一次抗原入侵时,机体就能迅速做出对抗外邪的反应。再来看荨麻疹的患者,因为其脑神机已经处于高敏感状态,所以当刺激局部——做划痕实验时,能快速在局部的皮肤、肌肉及神经血管上做出反应,即为划痕实验阳性。由此看待古代的循法,提示局部之机与大脑之神的联系与利用。

图四:划痕实验阳性反应

穴位从皮肤表面渐次深入直至骨膜,各个层面无不有气血流注以养营和贯通。针刺之时,针尖与气相逢,可激发出患者酸麻胀重痛各种感觉。

古人对针刺时获得的各种感觉,根据择善入流的认识,有着“正”和“邪”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一切枉合人愿,与人情相冲突的不良感觉皆为邪气,即所谓“邪气来者紧而急”。不和不顺皆属邪气范畴,针刺引起疼痛显然为不舒服的感受,称为“邪气”。 所谓“谷气来者徐而和。”正气则是属于人们希望得到的,并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感觉。一切平缓,与人情不冲突皆属于正气的范畴。古人对此正气的渴望、赞美和形容真是溢美多多。比如:喻之为如鱼吞钓饵,或如群鸟起飞,称为“得气”; 神机无处不在,可存在于脏腑,表现为升降出入;可存在于骨骼筋肉,表现为关节肌肉的运动;可存在于肌肤,表现为肌肤的各种感知,如酸麻胀重痛。

图五:浅层滞针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速入,不痛之因”;“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钓饵之沉浮,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这是古人对经脉气血神机的把握。

《标幽赋》中说“凡刺者,本神朝而后入,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速入,不痛之因。空心恐劫,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钓饵之沉浮,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刺之有道乎?……刺此者,必中气穴,勿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博,乱而不去,反还内著。”

图六:灵枢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把针灸临床“守神机”列为针刺技术第一重要的问题。其实整个《内经》谈针刺神机之处还有许多,如《灵枢经》:本神、官能、外揣、邪客、小针解、行针等篇;《素问》则如宝命全形论、调经论、刺禁论、八正神明论、诊要经终论、刺禁、八正神明论、针解篇等等。宋元时针刺守神机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这些文字足可见古人对“神机”的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