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哲学》(3):时代与环境如何塑造不同的艺术?

 小藏身馆 2019-06-04

1、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帅气地搞艺术?

2、艺术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丹纳的核心在于分析艺术的创作与其时代、社会、民族的关系。为此,他详细描述了三个例子: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尼德兰(主要包括今天的荷兰与比利时)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古希腊的雕塑在上一篇简单提过,这篇主要来看看前两者。

1

时代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方面人从中世纪的宗教世界中觉醒,回归古典,这是优雅文明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仍然是一个贵族文化主导的时代,在意大利,社会处在混乱之中,此时的贵族通常不那么按规矩来,暴力夺权,小规模混战相当常见,这便是野蛮的一面。反映到艺术上,健美的肉体得到推崇,在构图上追求和谐、端正,有一种古典美,人物是画面的重心,表现的情绪猛烈而单纯。内容上多还是宗教与神话,但表现方式和中世纪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拉斐尔《伽拉忒亚》,湿壁画,1512-1514 年

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用完美和谐的构图来表现自由运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人体也充满古典美。

而到了丹纳写这本书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大不一样。贵族正在走向没落,民主社会正在形成,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人们变得日渐理性。艺术不再需要古典的肉体与构图,表现更为平实,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在平等的诉求下,传统的宗教、贵族伦理被消解,普通人也渴望征服自然,获得权力,于是,欲望与困惑同在,艺术也逐渐走向内心世界的表达。

▲ 戈雅《1808年5月3日》,布面油画,1814 年

19 世纪绘画题材已经大变,西班牙画家戈雅用画笔记录下法国对西班牙的侵略,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极为夸张,饱含情绪。

2

地理环境与民族的影响

除了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在同一时代看不同地方的艺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便是不同民族的特点,其实跟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北方的尼德兰人属日耳曼民族,与意大利的拉丁民族相比,身材高大威猛,气质也较为粗鲁。而比起德国这类地方,他们所处环境又更为恶劣,众所周知,荷兰海拔很低,人们需要改造自然,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生存上,更多实际理性,更少幻想感性。由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就走向了写实,无论是什么题材,尼德兰画家都会注重细节,人物、生活场景都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比起意大利人的古典作品,尼德兰的画作更为粗犷,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进步与解放。

▲ 鲁本斯《乡村节日》(Flemish Kermis),木板油画,1635 年

写实的题材,粗犷的画面,狂欢的人群中充满粗野的快乐,反映了尼德兰人的性格。人物满面红光、披头散发、满身横肉,与文艺复兴的古典人体大不相同。

另外有一个细节的对比挺有意思,那就是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我们常说,自然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格,它同样也影响了绘画作品。佛罗伦萨空气干燥、明净,风景中的物体都足够清晰,于是文艺复兴时期这里的绘画颜色分明,线条突出。而尼德兰气候潮湿,空气中水汽很多,事物的轮廓显得模糊,在光线的照射下,色彩也富于变化。于是这里的画作更注重色彩与明暗的渐变,色彩会更加柔和、细腻

文艺复兴后期的威尼斯画派同样很注重色彩,但与尼德兰侧重点就不一样。威尼斯晴天更多,太阳火热,画作的色调也更加强烈,时常可见绚烂的金黄与火红。而尼德兰画作的色彩会更淡,更冷。但若是遇上灿烂的阳光,一些画家会用上更为夸张的色彩,鲁本斯便是其中之一,丹纳形容他「没有威尼斯派那种温厚美满的和谐,把最抵触的极端放在一起;雪白的肉,血红的布帛,光彩夺目的绸缎,每个色调都强烈到极点」。这也是很有趣的地方。而之后的伦勃朗对光线明暗的出色表现,则更反映了这个地方变化多端的景象。

▲ 《圣母升天》,左为提香的(1516 - 1518),右为鲁本斯的(1626)

提香与鲁本斯都喜欢用热烈的色彩,但可以看出前者的线条与色块更为清晰,后者的色彩则杂糅在了一起。

伦勃朗是我非常喜欢的画家,称得上是将光影玩转于指尖的魔术师,丹纳对他也费了不少的笔墨。他首先描绘了画家笔下的画面:「物体勉强在阴影中浮现,几乎同周围的环境分辨不出:傍晚的酒库,灯下的房间,窗间溜进一道将尽的日光,东西都隐没下去,在普遍的黑暗中成为更浓厚的黑点。眼睛只能尽力辨别阴暗的层次,与黑暗交错的模糊的日色,留在家具上发亮部分的残余的光线,或是青耀耀的镜子上的反光,或是一块绣件,或是一颗珠子,或是嵌在项链上的金片。

这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的日常经验,日照短,光照不足,给明灭不定的阴影留下了更多空间。而伦勃朗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所发现的是一种新的和谐,明暗之间的和谐,浓淡之间的和谐,表达内心的和谐,韵味无穷,沁人心脾的和谐。他常用酒糟色,不干不净的黄色,乌七八糟的灰色,模糊一片的黑色,黑色中间东一处西一处显出一块鲜明的颜色;这种涂抹的结果竟然能直扣我们的心弦。」

▲ 伦勃朗《自画像》,布面油画,1661 年

光线从左上方打下来,在人物脸部形成明显的明暗对比,右下方书页上的微光与阴影也表现得极为细腻

他画出本乡的日色,微弱的,似黄非黄的,像地窖中的灯光。他体会到日光与阴暗苦苦挣扎,越来越少的光线快要消灭,颤危危的反光硬要逗留在发亮的护壁上而不可能;他感觉到一大批半明半暗,模模糊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在他的油画和版画上像从深水中望出去的海底世界。一朝走出这样的阴暗,白昼的光线登时使他目眩神迷,给他的感觉仿佛一连串的闪电,奇幻的照明,千万条的火舌。结果他在没有生命的世界中发现一出完整而表情丰富的活剧,包括所有的对比,冲突,黑暗中最沉重凄厉的气氛,模糊的阴影中最飘忽最凄凉的境界,突然倾泻的阳光的猛不可当的气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