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抗挫折的孩子?

 wenxuefeng360 2019-06-04

1 安全感是能够抗挫折的基础。

在电视剧《辣妈正传》里,婴儿满满哭了,孙俪的婆婆要去抱孩子,孙俪拦着婆婆说“你不要孩子一哭,你就来抱,这样你会惯坏她的。”婆婆受不了孙俪这样带孩子,婆媳之间关系开始不和谐。

电视剧里,这个年轻的妈妈这样做是有理论根据的: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认为:孩子哭,你不理他,他总会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没有用的。他就不哭了。如果他哭,你过去安抚他,他知道他哭有用,他下次还会哭。

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

华生有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1928年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华生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一个人在生命早期,他有需要的时候,可能是渴,饿,想被安抚了,他会哭,哭的时候,妈妈会来为他服务,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慢慢建立起来了。但是对于这个孩子,他哭了,妈妈没有来。他的需要是没有人回应的,对于他,世界是冷漠的,没有任何情感的,他是渺小的,无力反抗的。为了让自己活下来,他会内化一个信念:“我是不好的。我是对抗不了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怎么对我都是应该的。我呼唤,我反抗都是没有用的。”

一个婴儿健康的成长是需要有些“共鸣性经验”的,就是“我需要妈妈,妈妈来了”。我饿的时候,妈妈喂我吃的。我不困,妈妈允许我醒着。2岁半之前,这种共鸣性经验越多,孩子就越健康。所以,前面提到的那种行为训练,科学养育提到的按时喂养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它破坏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也就是安全感。

如何培养抗挫折的孩子?

我们想让孩子能够承受挫折,需要先让孩子有安全感。如果没有安全感,对这个孩子来说,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是他不能面对的巨大挫折。

2 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

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邀请孩子扫扫地,帮忙摘菜,出门帮妈妈拿东西,帮妈妈买瓶水。比如,孩子扫地,扫完地,他会有这种成就感:我是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我是有能力的。长此以往,孩子会慢慢发展出雄心,抱负。是他有梦想,有目标的前提。

我们那一代很多人是被这样养育的“你把学习搞好就行,其他的事情不用你管。”孩子失去的是认可自己信任自己的机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当挫折来的时候,他同样无法相信:“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我是可以的,我是有办法应对的。”

生活中经常见到两种父母:一种是空降机父母: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家长马上空降过来,帮孩子处理困难。一种是割草机父母,他们会铺平孩子成长道路上所有的困难。这两种父母用他们的方式爱孩子,但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权利。孩子无法通过自己做事来获得成就感,获得对自己的认可。

3 一个跳一跳,够的着的目标。

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高学历高收入的人,他们获得的成就足以让周围人仰视他们。从别人的眼睛看,他们混得真好。但是在他们自己心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对自己有多不满意。他们总能从各个角度找到对自己的不认可。问题出在哪里?

在成长中,他们是被这样要求的“你要考100分。考不到100分,你就很差”当孩子努力考到100分,回家想让家长赞赏一下的时候,家长说“你一次考100分有什么好骄傲的,你要次次考100分才行” 或者家长会说“你考100分,是给我考的吗?我欠你的吗?给你奖励?我给你两耳光!”

总之,他努力考了好成绩,想要被认可,是一直要不到的。“我不够好”就内化进了他的人格层面。“只有完美,妈妈才看得见。”或者是“只有完美,我才是好的。”这个对认可对赞赏的需要就成了一个无底洞,他永远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形成自恋性人格障碍。

4 看见孩子的努力。

我们前面说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看见孩子的努力。不是表扬,是看见, 把他的成就,他的努力反馈给他。

比如,孩子在做事过程中,他动脑筋想办法了。他坚持下来了等等,都可以反馈给他。孩子有机会做事,看到了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成就,慢慢会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这是自信的来源。

5 家长支持的姿态:

孩子遇到困难,家长的反应大概有这3种:

A“把期待当成要求给孩子”的家长。

有个妈妈,她的孩子被小朋友打,她想让孩子学会反抗,学会保护自己,她对孩子说“人家打你,你不还手,回来我也打你,人家打你哪,我也打你哪!”很显然,她对孩子不是一个支持的姿态,她树立了一个可能侵害孩子的形象。孩子面对的不仅是“别的小朋友可能会伤害我。”还有“妈妈也会伤害我。”孩子会更无力。

一个支持性的家长会怎么做呢?她会跟孩子说:“他打你,你可以喊住手,他喊了他还打你,你可以打他,你可以跑,你还可以来告诉妈妈,妈妈会保护你,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保护自己的。”这时候,孩子面对“可能会被小朋友欺负”这个事情,压力就小了很多,因为,我可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最重要的是,妈妈是站在我这边的。

B“不批评不帮助”的家长。

有孩子考不好,回家表现得很受挫,妈妈没有打击他,妈妈说“没关系”。没有关系之后,没有下文了。

如果这样的次数很多,孩子会出问题。因为孩子没有得到实际的帮助,他现实的困难,比如学习,还是没有搞好,困难还在。而家长也没有打击孩子,孩子找不到家长的问题,最后他把攻击都给了谁?给了自己。他会认为“都是我不好。” 孩子开始自我攻击。给自己贴负性的标签“我笨,我才考不好。”

C“提供帮助”的家长。

家长不给孩子贴标签,他会细心观察,孩子在哪里遇到了困难。针对孩子的困难设计补救方案。作者本人做过类似的工作,详情请看另一篇文章 《从“写作业拖拉,讨厌上学”,到“喜欢上学习”,我帮助孩子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6 理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部分包含2个因素:

A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遇到困难怎么做,是积极想办法,寻求帮助?还是陷在困难里,动弹不得,很无力?或者是一直抱怨,都是别人的错?孩子会习得家长的模式。

B如果孩子在成长中是被尊重的,没有被控制被压制,他会思考这个问题:我将来要做什么?这个理想会推动孩子往前走。

如何培养抗挫折的孩子?

如图:好像一个人,他被“雄心,抱负”推着,被“理想,目标”拉着。他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在哪些方面是有能力的---雄心),我要到哪里去(我有什么样的梦想,我要实现什么目标---理想)

抱负和理想,这两部分发展得很好的时候,他会是一个有力量去面对挫折的状态。

如何培养抗挫折的孩子?

复习一下:在2岁半之前,妈妈好的养育是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他信任自己信任他人的基础。这部分出问题,这张图上的任何一部分都免谈。

“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和“看见孩子的努力”,对应的是雄心,抱负的这部分,也就是那个推力。理想“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梦想要实现”是那个拉力,它会拉着孩子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继续前行。在这过程中,有个影响因素是“家长的状态”,家长是支持他的,提供帮助的还是会打击他,贬低他的。也是决定孩子能不能应对挫折的重要因素。

上面的六部分,不仅仅使用于孩子,也适用成人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