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铸币——“满文”始登中国钱币“舞台

 半梦书斋 2019-06-04

清朝初期,政府从满足财政和宫廷的需求出发,首先致力于恢复官局手工业业如铸钱、织造、陶瓷等。这些官局手工业大都在顺治初年开始恢复。当时官局手工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包括匠役、技术、经费、原料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太大的进展。

唯独铸钱业因关系国家的军饷财源,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清初,朝廷鉴于明代大量发行纸钞对社会经济产生的严重后果,从中汲取教训,制定了以银为本、铜钱为辅的金融货币政策,即白银与铜钱平行流通,以白银为主,铜钱用作零星支付,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大部分用制钱作价,赋税按照银两计征。

因此有文献记载,'银与钱相为表里,以钱辅银,亦以银权钱,二者不容畸重。凡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

可见,在清朝白银和铸币都是国家的法定货币。清朝沿用明之旧习,将本朝所铸的铜钱通称为'制钱'。所谓制钱即指由官方所铸,一方面以区别前代王朝的'古钱',另一方面借与私铸或盗铸之钱有别,并使制钱的铸造更加制度化。

清朝是一个货币铸造和使用统一度较高的朝代。有清一代,除了晚期出现地方性的兑换券外,其余的货币特别是金属铸币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清朝在入关以前,即已开始铸造本民族货币。

史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铸币——“满文”始登中国钱币“舞台

后金汗(清太祖)努尔哈赤制钱“天命通宝”

入关后从顺治皇帝起,历代相沿,共经历了十个皇帝,均有铸造货币。清政府除了在中央工、户两部设局铸钱外,各省亦允许设局铸钱。清钱背面用满文表示局名称,这是清代币制的主要特点之ー。

清代用满文表示的各省局名有五十多个,其中铸钱最多的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这两个钱局是清政府铸造和发行钱币的最高机构。在本省铸造的制钱上加铸局名即地名,除是为了区分,主要还是为了严控铸币质量,便于检验。

如顺治朝户部尚书车克就讲道:

“查在京有户、工两局,臣部经管者,钱背铸壹户字,工部工字,如江宁宁字,浙江浙字,武昌昌字,福建福字,山东东字,河南河字,陕西陕字,太原原字,阳和阳字,宣府宣字,蓟镇蓟字,临清临字所以辦精粗而分殿最也。”

有清一代,因百姓自始至终都是使用铜钱作为日常开支和零星支付,故铜钱是和百姓日常生活最紧密的一种货币,所以政府对铸钱管理非常严格,户部和工部负责制钱在京城的铸造和管理,在地方则为各省布政使司进行管理。

从铜矿的开采冶炼,到铜钱的制作铸造生产,政府垄断了铜钱铸造的全部生产过程,为保障官府、军队供给和社会流通之需,政府可以随时调整制钱的数量和金属成分构成。

清朝铜钱的单位为文、串(又称吊、贯)、卯。顺治朝钱法规定铜钱一枚称为一文,一千文称为一串,一万二干串为一卯(“卯”主要用于铸钱的计算,历朝无定数)。铸钱一期称为一卯,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但是清中期以后,各地开始自行设置换算数量,如直求带以一百文为一串;东北地区以一百六十文为一串;山东、河北两地以五百文为一串;长江一带通行九ハ钱,即九百八十文为ー串;南方九九八钱最高,即以九百九十八文为一串等等。人们在实际交易买卖用钱时,不同的商品收取不同的钱,换算烦琐,交易混乱,百姓深受其苦。

一,努尔哈赤铸币

史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铸币——“满文”始登中国钱币“舞台

满文天命汗钱小平钱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女真贵族家。努尔哈赤十八九岁时就跟着军队四处作战,屡立战功。早期女真族长居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世代以畜牧渔猎为生,并与当地从事农耕的汉人相处融治。

明朝后期,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一的趋势。1582~158年,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各部。以后又合并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各部和长白山东北的东海诸部。在统一过程中,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了老满文。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割据辽东,定都赫图阿拉,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

自此,一个辖地数千里、民众数十万的强大地方政权,赫然出现在明朝东北地区。努尔哈赤执掌政权11年,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清王朝的建立,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后金政权积极注重发展生产。努尔哈赤在建章建制的同时,开始铸行新货币。

据史书记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改变了过去物物交换,'掠钱无所用之,高积如山'的原始社会经济状况。

努尔哈赤铸造的钱币名为'天命',按照《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天命钱有满文和汉文两种形制,在风格和形制上均受到了明钱的一定影响。满文钱文为'天命汗钱'形体大且厚重,钱径约有2.7~2.8厘米,重约5.6~6.6克。面文为清入关前未加圈点的老满文,字迹清楚,四字按左、右、上、下序读一般光背无文。个別背面铸有纹饰,已见有背穿上日纹者。

满文四字经清代达和先生释文,左为满语'阿铺开',乃汉语天字,右为满语'福灵阿',乃汉语命字,上为满语'汗',乃汉语帝、主子,下为满语'几哈',乃汉语之钱字,以上合译为'天命汗王之钱',简称为'天命汗钱'。

满文天命汗钱为清朝第一代货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天命汘钱铸造的时间短暂,发行量很小而且流通的地域非常有限,仅在女真人入关以前所统治的辽东地区时有发现。

1987年春夏之际,在辽宁省海域市的响堂村,出土天命汗钱1.5公斤,近300枚,部分腐蚀,有的已破碎成片。海城为辽南地区的一处重镇,天命六年(1621年)被努尔哈赤率军攻克。2012年夏季,在沈阳市沈河区北中街路原汗王宫遗址出土2枚天命汗钱。汗王宫遗址的发现和遗物的出土对研究满族文化史以及后金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史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铸币——“满文”始登中国钱币“舞台

汉文“天命通宝”小平钱

汉文钱钱文作'天命通宝'四字。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5克。钱文为楷书书写,对读,光背无文,粗豪放而不失精致,字体古朴。就今天我们所见而言,汉文天命钱比满文钱略少。有学者考证天命钱币的铸造地点是在辽阳。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之后,在此兴建'东京城'作为新都城。

辽阳是明代辽东地区的中心域市,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技术水平也更接近中原地区。各方面都为铸钱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时在故东京城附近曾经发现一些未流通使用的满、汉文天命钱残次品,并曾出土过汉文天命通宝钱的石范。这些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据史料记载和传世品来看,努尔哈赤政权当时还铸有满文天命当十大钱,但今流传极少。天命钱铸造之时,正是后金和明的战争或对峙时期,后金的经济实力很弱,铸造技术水平也不高,导致铸币的铜色暗赤,质量粗劣。

二,皇太极铸币

史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铸币——“满文”始登中国钱币“舞台

满文天聪汗钱

天命十ー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被众人推举继承汗位,改年号为'天聪'。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骁勇善战,且极富开拓精神,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仿照明朝官制确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増强兵力,不断对明军作战,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聪九年(1635年,明崇祯八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第二年四月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建元'崇德',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

为早日入关取代明朝统治定鼎中原、,皇太极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厉行改革。为筹措战时军饷,皇太极统治时期所铸造的货币均为折十大钱形制,名为'天聪汗钱'天聪汗钱面、背文皆用努尔哈赤创立的老满文书写

读法是左、上、下、右的顺序,按满语读作'苏勒(天聪)、哈恩(汗)、尼、几哈',旧汉文译为'聪汗之钱',现通译为'天聪汗钱'。天聪汗钱直径约42~4.4厘米,重28~37克,主要有粗字和细字两个种类。该钱的背文,穿左为满文'十',穿右为满文'两',与明代天启通宝折十大钱如出一辙。

可见,从形制上看,天聪汗钱完全仿明天启钱制,边廓较宽,气势雄伟豪放,且纪值并纪重。天聪汗钱铸造不太精良,内外廓不太规整。

满族入关前,东北地区相对封闭,经济还十分落后,商业极不发达,满蒙部落交易时大都不使用现钱,而是以畜牧多少计算财富,百姓之间的贸易还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加上后金在连年的战争中又取得了不计其数的财富,没有必要铸造大量本朝钱币。因此,无论是天命钱币还是天聪钱币铸量都很有限,存世量不太多。

史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铸币——“满文”始登中国钱币“舞台

满文“天聪汗钱”小平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