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的特点

 小小小妙音妙音 2019-06-04

1.肝之为脏,体柔而用刚,内阴而外阳,盛动易而荣养难。

肝为脏血之脏而有疏泄功能。肝阴肝血为其体,肝气肝阳为其用。阴血柔涌,阳气刚烈。肝阴滋润濡养,肝阳主升主动。所谓“体柔而用刚”、“内阴而外阳”以及“体阴而用阳”等说,均指此而言。在病理上,肝气肝阳易升易动,如肝气横逆,肝阳亢盛、肝火上炎等;肝阴肝血易耗易虚,如肝阴亏损、肝血不足等。且滋阴最难,阴亏不能涵阳则阳更亢,因而又谓“盛动易而荣养难”。参见“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条。

2.肝无补法者,以肝气之不可补,而非谓肝血之不可补。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烈,属木,与春气相应而多升发,容易表现为有馀太过之病态,所以对肝气不可补,补则其气愈升而性愈亢,从而导致肝阳、肝火上炎一类病证。从这一意义上说“肝无补法”。但是肝又有脏血的功能,且位居下焦,其体阴柔,可以制约其阳刚之性,以维持其动态平衡。补肝血、养肝阴可遏制肝气肝阳之过亢。本条辨证地阐述了肝脏“体阴用阳”的特点,弥补了“肝无补法”的不足,为滋养肝阴、育阴潜阳等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肝气一逆,诸气皆逆。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肝气方面。肝主疏泄,主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正常的疏泄功能,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至关重要。如果肝升发太过,下降不及,便会引起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病理表现。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可引起吐血、咯血等病理变化。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便出现嗳气、呃逆等症。若肝气上逆犯肺、肺失肃降,可见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症。综上所述,肝气上逆,非但血随气逆,而且可引发胃气上逆、肺气上逆等症,故说“肝气一逆,诸气皆逆”。

4.肝气不可亢,肝血不可亏,乃治肝之要诀也。

疏泄气机和脏血为肝脏两大功能。一旦肝之功能失常,则主要表现为肝气过亢与肝血不足。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肝阳易升易动,肝气亢盛常易耗其阴血。肝阴肝血亏耗,不能涵阳,又会阳亢无制,故二者常互为因果。肝病之治,当注重柔肝养肝,阴血得养则肝之阳气可涵而勿亢。若肝气肝阳亢盛,则当平肝潜阳;而肝血不足,尤应养血补肝。

5.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

肝气原指肝脏的精气和肝功能活动,此处当指肝气郁结;肝风亦称内风,因肝为风木之脏,凡阳气亢盛、阴亏、血虚皆可化燥生风;肝火因七情过极、肝郁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系肝气亢盛之热象。肝以脏血和主疏泄为主要功能,疏泄属阳,其用为动,脏血属阴,静守则宜,故有”体阴而用阳”之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遂则肝疏失职,以致肝气郁滞,常见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气属阳,肝气郁结日久则可化为肝火,上炎而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等。肝火内炽,灼伤阴津,肝肾阴亏不能制阳,肝阳上亢,升动过极,则又化而为风,以致上扰清宫而为眩晕,或见抽搐、耳鸣、肢麻等症。总之,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均属肝用失常的病理状态,有其内在联系,故谓“三者同出异名”。故王氏主张治肝当以此三者为纲,并创有治肝十三法。

6.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目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血之濡养,所谓“肝受血而能视”,故又有“目者,肝之官”、“肝开窍于目”之说。肝的功能正常,则目能“辨五色”;肝有病变,亦往往从目反映出来。如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可见目眩、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斜上视等。可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肝与目均密切相关。

7.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怒为肝志,肝气实则肝气升泄太过,令人易怒;恐为肾志,肝虚则子盗母气,故善恐。《太素·脏腑》:“肾为水脏,主于恐惧;肝为木脏,主怒也。水以生木,故肝子虚者,肾母乘之,故肝虚恐也。”此系从五行生克解释。但验之临床,肝气实者,确乎易于恼怒,不能自制;而肝气虚者,也因失其疏泄,而多抑郁寡欢,未必常见恐惧不已,故不可拘执。

8.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体,指实体或实质。用,指作用或机能。肝为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属阴;肝主升、主动、主疏泄、性刚、内寄相火,类风木之性,故肝用属阳。肝的体、用相互依存。肝之阴血充盈,可制约肝的阳气,勿使过亢,使其疏泄功能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冲和,有助于肝脏的阴血调节自如。一旦肝阴亏损,或肝阳过亢,就会破坏肝的体用,常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见眩晕、头胀、耳鸣、肢麻、口眼斜、猝厥等症。体用相较,体尤为重。肝用太过,肝阳偏亢每由肝体不足,肝阴亏虚所致。叶天士即以其“存体”的思想为指导,在治疗肝阳化风的病症时,每以甘药滋肝阴、柔肝体以熄风,值得借鉴。

9.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

肝性主升主动而为刚脏,以疏通畅达人体气机为职。因此,肝病用药宜慎用刚燥之品。肝赖阴血以养,故柔阴养血尤为适宜,如当归、白芍、地黄、枸杞等。本条从肝的功能特性指导用药宜忌,对临床有一定启迪。但亦不可拘泥,总以不致伐伤肝的气血为宗旨。

10.肝生于左,肺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所谓“肝生于左,肺脏于右”,是从脏气主治而言。当人面南而立时,左侧是东,右侧是西。肝属木,其位在东,故云肝生于左。肺属金,其位在西,故云肺脏于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气右行,阳气左行。肝为阴中之阳,主升发,其作用表现于左,如东方春生之气;肺为阳中之阴,主肃降,其作用表现于右,如西方秋肃之气。“心部于表”,部,趋向。心为阳中之阳,属火,其性主向上向外。“肾治于里”,治,治理。肾为阴中之阴,属水,其性主向下向里。所谓”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便指脾的转枢功能,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以灌溉五脏;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消化水谷,譬犹集市上货物之进出。以上对五脏(包括胃)的生理功能及气化特点作了较为形象的概括。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大凡中医的脏腑概念注重从功能及气化特点上来把握,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实体有着质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至于对“肝生于左,肺脏于右”之说横加指责。

11.肝主筋,外肾不兴,则肝衰矣。
外肾,男子外生殖器。外肾为宗筋所聚之处,肝主筋,足厥阴肝经入阴毛,绕阴器。所以,肝与外肾的关系相当密切。如果肝气衰,常常会引起阳事不兴。不过,阳事不兴不仅仅由肝衰引起。肝失疏泄亦可引起此证。如《杂病源流犀烛》说:“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此外,肝经湿热,宗筋弛缓,也是阳事不兴的原因之一。由于肝与外肾关系密切,故临床上某些性功能障碍的疾患,往往从肝论治,每能收到满意疗效。
12.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胆汁中清不浊,为肝之精气所化生,故称胆为“中精之府”。肝与胆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表里相合,且胆附于肝,二者关系密切。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脏和排泄胆汁,而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其分泌与排泄均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顺利地贮存和排泄胆汁。当然,胆的功能无碍,亦有利于肝的正常疏泄。在病理上,二者亦相互影响。肝失疏泄,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胆汁的贮存与排泄失常,亦可阻碍肝的疏泄。故临床上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肝胆同病之例颇不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