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三环新地标——北京市档案馆新馆

 天涯军博 2019-06-04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地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新馆建设用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10层,地下2层,建筑楼体总长174米、宽81米、高48.5米。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于2014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10月主体结构验收完成并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2018年12月全面建成完工,2019年6月9日正式开馆。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整体建筑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凸显了档案馆的历史厚重感。整个建筑按照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定位进行设计布局,内部设置了档案库房、技术用房、展厅、利用大厅、报告厅等,汇集接收征集、保管保护、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2019年2月,国家档案局批复同意把北京市档案馆新馆设立为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北京市成为国家档案局确定的全国6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之一。

作为全市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和区域性(华北)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市档案馆新馆的落成与使用,为新时代首都档案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北京市档案馆于1958年4月成立。作为全国省(市)级第一家国家档案馆,60多年来,市档案馆历经4次迁徙:馆址最早在和平门西松树胡同21号,1970年迁到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1995年迁到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2019年6月初迁到现址。截至2018年底,馆藏档案共计954个全宗,纸质档案246.4万卷册(件),排架总长度约18.2公里,声像档案约3.4万盘,档案数字化副本7500多万页,数据总量约80TB。市档案馆通过公布档案、接待查档、举办展览、网上利用和编辑出版等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目前已开放档案近70万卷册(件)。

馆藏档案中年代最早的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档案;清代档案有诰命、奏折、执照、房地契及治理河道等方面的档案;民国初期及北洋、日伪、国民党统治时期历届北京政权机关、党派团体、军警宪特、公私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较为详尽。

革命历史档案中有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邓中夏、陈独秀等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的档案和北京地下党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档案较为完整系统。北平和平解放和军事接管、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详细放映;反映近代北京经济活动的档案亦较为丰富,如老字号店铺“同仁堂”“瑞蚨祥”“亨得利”以及银行、钱庄、商号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档案已全部接收进馆,2022年冬奥会举办后的档案亦将进馆,届时将形成世界上唯一的齐全完整的奥运档案。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166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次举办的四个展览都围绕今年“国际档案日”主题——“新中国的记忆”展开:《档案见证北京》(常设展览)《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北京市档案馆发展历程》,市档案馆新馆用一场档案文化的盛宴欢迎您的到来。

最后,小编要提醒档案文化大讲堂的新老朋友们:从今年6月起,每月15日固定举办的《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将告别相伴9年的东城区图书馆,正式落户新馆五层报告厅,主讲人都是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咖。这里交通便利,环境更加舒适,在这里听大咖们的精彩讲座,是不是一种享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