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黄芩 第二十三】

 昊晟堂 2019-06-05

黄 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等地,以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尽外皮者为佳。《神农本草经》谓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伤寒论》入16方次,《金匮要略》入20方次。

1、原文考证

最简方(3味):黄芩汤、三物黄芩汤、泻心汤。

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172)。又据"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333)之条文。可见,黄芩汤证当见脉数。

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辱自发露得风,四股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十七)。

综上所述,黄芩主治烦热、下利、出血、脉数者。

次大量方(2两):黄连阿胶汤、《外台秘要》黄芩汤。

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303)。

《外台秘要》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十七)。

加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黄芩、芍药本治下利腹痛,此条腹中痛而去黄芩者想必无下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9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其人必面虚浮,舌体胖大淡红且脉不数,今加茯苓而去黄芩,则可推测黄芩证必无上述诸证,相反,其人必面红、肌肉坚紧、舌红脉数。

其他方:当归散。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二十),并谓"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提示黄芩与白芍、当归、白术、川芎同用可用于保胎。

2、仲景方根

黄芩芍药甘草:主治腹痛、下利而脉数者。方如黄芩汤治下利而脉数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而利者"(十七),奔豚汤治"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八)。

黄芩阿胶: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而心烦不得眠者。方如黄土汤治"下血""吐血、衄血"(十六),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303)。腹痛加芍药,便血崩漏加地黄。

黄芩白术:主治便血及胎动不安。方如黄土汤。多配合当归、芍药。

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甘草:主治心下痞满、下利而心烦者。参见"黄连"条下。

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人参大枣: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参见"柴胡"条下。

3、药证发挥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等。

所谓烦热,是一种难以解除的发热或发热感。患者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灼热感,或口干苦,或舌红脉滑数等。黄芩证中烦热极为重要,张仲景书中有明文,后世方书也有记载。如三物黄芩汤主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股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黄连阿胶汤中黄芩配伍黄连,治疗"心中烦,不得卧"。后世《圣济总录》的黄芩散,以黄芩与人参相配,竹叶汤调下,不拘时服,治小儿心热惊啼。《伤寒总病论》黄芩栀子汤,治伤寒头痛壮热,心烦不安。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李时珍二十岁时患咳嗽,"骨蒸发热,服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后其父亲嘱用黄芩一两,水二蛊煎一蛊,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本草纲目》),也以烦热为特征。综上所述,烦热是使用黄芩的重要指征。黄芩所主的烦热,与黄连证大致相似,不同之处是,黄芩证的烦热为手足心烦热、胸中闷热为明显。

黄芩本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大黄、黄连治疗"吐血、衄血",后世则用单味黄苓治疗出血。如《太平圣惠方》黄芩散,即以黄芩捣细为散,内服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圣济总录》独圣汤,将黄芩为粗末,水煎温服,治鼻衄或汗孔出血。《普济本事方》单用黄芩为末,治崩中下血。《伤寒总病论》黄芩汤,治鼻衄、吐血、下血,及妇人漏下血不止。《瑞竹堂经验方》苓心丸,治妇人49岁以后,天葵却行,或过多不止。以上5方均是单味黄芩。黄芩所主的出血,除有烦热外,尚多血块。《经方例释》有黄连黄芩汤一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如鹅鸭肝"就是指血块。著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适用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黏稠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黄芩所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所谓热利,多为腹泻的同时,伴有身热烦躁,或便下版血,或腹痛如绞,或月工门如灼,或见舌红唇红或见脉滑数等。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炎症多见此证。对此,黄芩是首选之药。《伤寒论》黄芩汤是治疗热利的祖方,后世治疗腹痛下利的处方,大都从此方演变而来。

所谓热痞。即心下痞而伴有烦热或出血者。其人多唇舌红、口干腻,上消化道的炎症、溃殇等多见此证。治疗热痞,黄芩可与黄连同用,《伤寒论》中凡治疗痞证的处方,大多如此配伍,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泻心汤等。张仲景治疗心下痞,有黄连、黄芩、大黄等,然对心下痞而吐血衄血者,则非黄芩不可。如《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大黄)仅仅用于心下痞,方中无黄芩,但《金匮要略》治吐血衄血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则非黄芩不可。目前临床上泻心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等,其中黄芩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热痹,为烦热而关节疼痛,《金匮要略》所谓的四肢烦热。患者多见关节肿痛入夜尤甚,并见晨僵、盗汗、小便黄短等。

所以,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可以使用黄芩,方如小柴胡汤等。

张仲景应用黄芩,随配伍的不同而其主治范围发生变化。同样用于止血,黄芩黄连大黄用于治疗心下痞而吐血衄血,黄芩生地阿胶用于便血及子宫出血,其部位有上下的不同。同样用于止利,黄芩黄连葛根甘草用于脉促而利不止,黄芩黄连阿胶白芍用于腹痛而便血,其病种是泄泻痢疾的不同;同样用于治疗烦热,黄芩黄连甘草用于治疗心下痞的烦热,黄芩柴胡甘草则用于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烦热,两者有内外之别。

著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亦必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女性必见月经色黯红黏稠,并有血块,可以此鉴别。

4、常用配方

(1)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伤寒论》黄芩汤)

应用:腹痛、大便黏液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如痢疾、溃殇性结肠炎、直肠炎等。也可用于治疗痛经而伴有月经量多、色黯红而有血块者。腹痛如绞,舌质红者,最为有效。但黄芩、芍药的用量亦大,黄芩可达20克,芍药可达30克以上。

(2)黄芩3克,黄连3克,大黄6克。(《金匮要略》泻心汤)

应用:参见"黄连"条下。

5、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黄苓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盖《伤寒》、《金医》两书,仅有腹痛去黄芩之以文,大率黄芩所治之小腹绞痛,必烦热,必口渴,必小便有异于常,舍此则非所宜矣。"

《药征》:"黄芩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世医笃信本草,以苓、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狼焉,不思之甚矣。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落,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