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 再抢救工程”的问答

 楚珩之韵 2019-06-05


经过2007—2011年间的五年努力,恩施州8个县市完成了10套《县市民间文化丛书》,计57部著作。其中:民间故事集8部,民间歌谣集9部,民间歌曲集6部,民间舞蹈集4部,民间谚语集6部,民间器乐曲集7部,民间戏剧曲艺3部,民间对联集1部,其他类13部。这是一项浩瀚的民间文化工程。

关于“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

再抢救工程”的问答

田发刚

 关于“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的问答


1.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州文促会创意并致力于实施的“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有什么文化背景?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我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意,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补充。

这里先要简要介绍一下“民间文艺集成成果”的内容。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成果。上个世纪80年代,恩施州根据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部署,组织了普查、搜集、整理、编纂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浩繁工程,历时12年,有专业和业余的文化工作者700多人参加,走访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艺人4500人次,采集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故事、民间歌曲、民间谚语、民间戏曲、民间器乐等民间文艺作品总计6万多件(首、条、种、曲)。这是我州历史上对民间文艺最大的一次抢救挖掘活动。恩施州优秀的民间文艺得到全面展示。

大集成时代普查的浩繁民间文艺资料处于三种状态:一是州文体局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影响较大的民间文艺品种的部分资料选编结集公开出版。但是无法囊括各个县市的全部采集成果,尚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整理加工,有得而复失的危险;二是当时走访的民间艺人,许多人已经离世,现在还在世的多数年事已高,有些民间文艺品种由于传承人的离去而处于濒危状态,相当一部分采集成果就具有不可再生性;三是各县市的民间文艺集成资料,无论从内容、风格特点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都能自成体系,反映出各县市民间文艺的特色,这一点,还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调查分析认为,组织各县市对大集成时期的采集成果以县市为版块,整理出版,既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这部分可能得而复失,又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料,又能够充分体现各县市文化特色,应该是一种大胆地文化创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它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补充。我以为,申报非遗保护项目是职能部门的专门业务,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都有责任。这样,我们从2006年起就展开了这项再抢救工程。

2.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有什么实践意义?

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最主要的是促进了我州的民间文艺有效传承和繁荣发展。

就这项工程而言,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州8个县市完成了9套《县市民间文化丛书》,计57部著作(未含《中国建始文化丛书》15部)。其中:民间故事集8部,民间歌谣集9部,民间歌曲集6部,民间舞蹈集4部,民间谚语集6部,民间器乐曲集7部,民间戏剧曲艺3部,民间对联集1部,其他类13部。

这些成果相当一部分是散存在参加过民间文艺集成工作的文化工作者手中,这次再抢救整理过程,文化工作者把几乎是尘封着的资料翻腾出来,仔细斟别,重新整理,按例编纂,公开出版。这就把一种沉寂着、散乱着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变成了共享的社会文化资源,有效地解决了“得而复失”和“不可再生”两大问题,用实践证明了这项再抢救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重新整理出版,只是完成了再抢救工程的一部分。促进资源转化,尤其是可以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让民间文艺由资源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起来。这些著作的公开出版,成了连接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纽带。随着民间文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州文联和州民协的推进下,各种以民间艺术大师和优秀民间艺人领衔的、以农民艺人为主体的、以表演当地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表演队蓬勃发展,走向群众生活,走向旅游景区,走向各种媒体,极大地激活了文化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的活力,学唱(演)、传承已成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新时尚,已经沉寂或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回到农民群众之中,这就有效地解决了民间文艺断线的问题。我们寻找到了民间文化保护的一种新途径。

3.实施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什么经验?

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民间社团成为政府与文化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寻找到了新途径、新方式。

这项再抢救工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很有成就,根本原因是我们顺应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势,在于我们始终围绕政府的文化工作主线。

我们将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作作为一项工程来抓,着眼全局、组织社会力量协同作战,有利于形成一种集中力量攻坚的优势战略。我们的基本运作模式是:根据各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时期的成果特点,帮助县市筛选特色资源,确定抢救项目(课题),县市民宗局为主申报项目,筹集资金,文体局为主组织文化工作者集中整理、按例编辑,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桥梁纽带,连结各方面力量,帮助解决编辑出版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成为指导编辑出版的顾问。各个方面尤其是较老的民族文化工作者,他们亲身感受过收集整理的艰难和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宝贵。州文化体育局和州民宗委将这项工作纳入自己的关注与支持的范畴,专门召开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座谈会。州文体局局长徐开芳说:这个工程设计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方法创新,各县市响应和支持就比较到位。全州共有近百位民族文化工作者参加这次再抢救工程,出版的书籍总计有1600多万字的规模,如果不是集中时间,集中会战,是不可能有这样又快又好的效果的。

我们帮助大家提高认识丛书的作用,分县市出版丛书是一种有效方式,它的规模效应,容易引起社会关注,深入人心,同时也有利于传播。每套丛书出版之后,都精心策划了新闻发布会,而且新闻发布会突破了过去常规格局,打破文化界孤军作战的局限,各县市的首发式都将各个方面包括党政机关的代表都请来,主要是让大家认识我们还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文化新觉醒,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动员。有的县市已经将这套丛书作为一张文化名片赠阅友人,收藏研究。

4.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州文促会在民族文化保护领域里有很多有见地有实践效果的创意,原动力是什么?

原动力是一种民族感情和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恩施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厚重,是我们这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气质。我觉得,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如果不能为自己的民族所采用,如果不能给我们自身带来快乐,那我们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所实施的课题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从来没有偏离民族文化保护的主线。在这一点上,我们很自信,我们所倡导的寻访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寻找原生态山民歌手活动,建立全州第一个民族文化活动传承示范村,这些活动都具有先导性、可示范性。我们为民族文化保护而快乐的生活着。

 

关于“恩施州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的问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