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妮日记:战争、恐惧、饥饿、孤独与希望……

 读书自救计划 2019-06-05

有个犹太女孩叫安妮·弗兰克。

1942年7月,在她过完13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她和他的爸爸、妈妈及姐姐为躲避纳粹的“大清洗”,一起躲进了“秘密小屋”——她爸爸公司顶层鲜为人知的秘密房间内,与随后到来的达恩一家、以及一个被临时收留的牙医共8人,战战兢兢、忍饥挨饿地在那里共同生活了长达25个月的时间。

可惜在1944年8月,因为被一名荷兰工人出卖,连同安妮在内的“秘密小屋”8名住客全部被盖世太保捕获,成为最后一批被船运离荷兰、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8个月后,8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等到了苏联红军的到来而幸存下来,其余人全部遇难。未满16岁的安妮也不幸于1945年3月离开了这个世界,死在了纳粹彻底倒台的前夕。

战后,躲藏期间帮助过弗兰克一家的两位朋友回到“秘密小屋”,发现了安妮的日记本和一些手稿,并交给了她的爸爸。日记本和手稿详细记录了安妮在“秘密小屋”生活期间的喜怒哀乐;同时也真实还原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秘密小屋”成员们艰难求存、苦中作乐的日常生活,以及相互之间那种“相爱相杀”的既温馨又复杂的情感。

后来,几经辗转,《安妮日记》由在亲友间的小范围传阅的手抄稿件,逐渐变成在荷兰正式发表、后又相继翻译成德文和其他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风靡的超级畅销书,引起世界范围内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

前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就曾给予《安妮日记》极高的评价,说:

“《安妮日记》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很快,《安妮日记》被改编成剧本,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城市上演,后又被改编成电视剧。这个生前默默无闻的花季少女,以及她笔下这一段虽不够波澜起伏但足够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就这样影响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几代人。

回顾那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类战争,其给世界造成的巨大破坏与惨烈后果可谓触目惊心:全世界共有超过7000万人因战争死亡、1.3亿人受伤,其中,超过600万名犹太人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

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世界也早已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但这些用无数鲜血涂抹出来的数据时至今日读到依然令人心下惨然。

这段历史是千千万万人不堪回首的伤痛,但又是人类必须铭记的惨痛教训。因此战后,许许多多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拿起了手中的笔,把自己所经历的非人生活、危险境遇书写下来。这些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令读者反思自身、时刻警醒,也是人类共同的、重要的精神遗产,其中就包括《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中也有部分内容是对战争的恐怖与残忍的描述,例如:

在1942年10月9日的日记中,安妮记录了从朋友处获悉的消息:

“我们的犹太同胞正被德国人成批成批地抓走,那群畜生把他们装进运牲口的卡车里,拉到位于德朗特的大型犹太集中营——韦斯特博克。……更可恨的是,纳粹监视兵的风气很坏,他们随意糟蹋妇女和小姑娘,还让有些人怀孕了!

“……荷兰已经这么糟糕了,可想而知波兰又会怎样呢?也许大多数人都被杀了吧。英国电台说他们是被毒气毒死的,或许那还是死得最快的办法……”

“你听说过人质吗?人质就是德国人对破坏活动的最新惩罚。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了。无论是有身份的市民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被投进大牢里等死。如果追查不到破坏活动的作案者,盖世太保就会立刻随便拉五个人质来执行死刑。这些人质被叫做‘死亡事故’。”

读来让人不寒而栗,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人人自危的恐怖时代。

但在写作风格上,《安妮日记》又与其他同主题的作品截然不同。绝大部分此类作品都风格沉郁,可谓字字血泪,读来让人心碎、感伤。《安妮日记》则不然。

也许因为安妮年龄尚小、涉世未深,也许因为她天性豁达、乐观开朗,虽然同样被笼罩在战争的巨大阴霾之下,过着小心谨慎、担惊受怕、不见天日的藏匿生活,同样深陷在饥饿、恐惧、孤独的重重包围之中,但安妮笔下的生活并不只有艰难与绝望。她用时而幽默、时而讥诮、时而欢快、时而多愁善感的笔触,记录下大量隐居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家人朋友间温馨有爱的瞬间。比如:

在1942年7月8日,一家人躲进“秘密小屋”后的第一篇日记里,安妮详细记叙了一家人仓皇逃走的过程,其中不无调侃地写道:

“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套了许多衣服,好像要去北极似的,其实这也只是为了再多带走些穿的。因为处在我们这种境地的犹太人,哪个敢提着装满衣服的箱子出门?我穿了两件衬衣、三条裤子、两双袜子和一件连衣裙,外面还套了一条裙子、一件风衣;我还戴上了厚厚的毛线帽,围上了羊毛围巾……”

想象在炎炎夏日,一个少女全身裹成粽子的那个样子,不觉让人莞尔啊!

过了几天,在1942年7月11日的日记中,安娜这样写道:

“这所房子实在不能让我有家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讨厌这里。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在一套租来的很特别的房子里度假。尽管这房子只有一边靠着大楼,而且很潮湿,但在阿姆斯特丹恐怕你也找不到比这儿更舒服的藏身地了……当然我也知道这种看法相当离谱——我们是在逃难呀,怎么跟度假扯上了联系?!但就是这样啊。”

字里行间可以清晰感受到,这个女孩是多么地乐观豁达呀。

1942年8月21日,安妮日记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尽管有种种烦恼,但该享受还是要享受。外面天气晴朗,我躺到阁楼的折叠床上享受照射进来的阳光。”

只有意志坚定、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做到在如此艰苦、危险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仍然能苦中取乐吧!可不是吗,虽然常常得忍饥挨饿、处于朝不保夕的处境中,但安妮与家人朋友们仍然竭尽全力维持着正常、体面的生活,持续学习、努力工作、庆祝生日与节日,甚至为了相互间的生活更和谐,还郑重地拟写了一份“秘密小屋生活公约”……

“我渴望骑车、跳舞、唱歌、旅游,更重要的是自由,但我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要是我们八个人整天都愁眉苦脸的,日子就没法儿过了。”安妮在日记中写道。

因此读者看《安妮日记》,心情必定不是从头至尾的沉重,而是会跟随安妮的文字,时而为她的烦恼而忧愁,时而因她的快乐而心喜,时而为她记录的惊险时刻而揪心,时而又为她的蕙质兰心而赞叹……

而且,从《安妮日记》中,读者既能对那一段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普通犹太人的艰难求存感同身受,也能感受到安妮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人朋友的爱、对生活的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而爱与希望,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根本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