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模仿别人写下一首诗,虽称得上千古佳作,却没有原诗名气大

 白灵善 2019-06-05

自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这句话也很好理解,即使古代科举文状元,未必就比榜眼和探花的才华高,甚至与三甲开外的进士难分伯仲,充其量是多了一些运气。武状元却不同,靠武艺和拳头说话,赢就是赢,输就是输,技不如人只能屈居人后。纵然如此,在唐代同一时期的诗人当中,如果李白自称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诗仙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超级外链

有人写诗需要绞尽脑汁,比如诗奴贾岛,为了写两句诗,可谓煞费苦心,日夜不停地思考,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才勉强把诗写出来。更搞笑的是,贾岛居然被自己作品感动到流泪,也算是诗人中的极品,从他的那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就可以看出来。李白仿佛是为写诗而生,脑子一转,就可以赋诗一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住在旅店,李白推开窗口,看到天上挂着一轮明月,从怀里掏出毛笔,文不加点写出通俗易懂的思乡之作《静夜思》。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谁会抄不会抄,古代文人之间也相互借鉴、相互模仿,晏几道在这方面是高手,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里最有名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其实是直接抄袭五代文学家翁宏的代表作《春残》。

化用他人的诗词,如果手法高明的话,或许能够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合情合理,但直接一字不落抄写的话就有点过分了。作为天纵奇才的李白,根本不屑抄袭别人的诗句,而且以他的才华,也不需要抄袭,基本每一首诗都是纯原创。但是,李白有一首诗比较特殊,是他模仿别人的作品,岁称得上千古佳作,却没有原诗的名气大。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概时间为天宝年间。由于受到一些大臣的嫉妒和排挤,当时李白处于人生低谷,灰头土脸离开长安。为了排解心中苦闷,李白到金陵(今天的南京)游玩,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全诗共有八句,前六句重在写景和怀古,看着空荡荡的凤凰台,传说中的凤凰已经飞走,江水却孤独地奔流不息。三国东吴的宫殿里长满杂草,晋代曾经豪华无比的墓地也沦为无人问津的土堆。三座山峰仿佛坐落在青天之外,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半。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李白内心的感慨和愤然。

解读完诗的大意后,或许你没看出有模仿的痕迹,但再看接下来崔颢的这首诗,就会恍然大悟,《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和崔颢年龄只差三岁,同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肯定听说过彼此的大名,但两人应该没见过面,至少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他们之间流传出一个故事。黄鹤楼在唐代已是闻名天下的旅游景点,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李白到黄鹤楼旅游时,此时此景诗兴大发,本打算题诗一首,却发现崔颢已捷足先登,而且文采斐然、字字珠玑,让李白无从下笔。

李白不愧为诗仙,他没有因此埋怨崔颢,反而觉得崔颢是个大才,至少此时他写不出比《黄鹤楼》更好的诗,并毫不掩饰称赞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不能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自从读完崔颢的《黄鹤楼》,李白一直没忘记这件事,才有了后来在金陵写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

从两首诗的主旨来看,崔颢重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李白重在表达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无奈,而且描写的景物也不一样,为何说李白模仿崔颢呢?仔细分析和对比后不难发现,李白很有意思,崔颢的诗中有黄鹤、鹦鹉洲、白云,李白就在诗中写凤凰、白鹭洲、浮云,崔颢写乡愁,李白就写不得志之愁,所以模仿的嫌疑很大。不得不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足以称得上千古佳作,也入选“唐诗三百首”,但跟崔颢的《黄鹤楼》相比,名气稍稍差了一点,你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