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福,满关中” 记关中葫芦技艺传承人梁平安

 贫僧法号尼姑 2019-06-05

大隐隐于市,在西安市碑林区的一个普通家属区里,住着一位67岁的“葫芦爷爷”——梁平安老先生。他常年坚持用关中葫芦艺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千个葫芦,我只是依据它们原本的模样,给了他们不同的艺术‘生命’。”据梁平安介绍,关中葫芦制作技术是把关中地区民间的竹刻、雕刻、烙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技艺融合在葫芦上,利用葫芦的天然形态,巧妙构思,使葫芦的型美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把葫芦的美完全展现出来,感觉好像对不住它们似的。”

在葫芦的肚子上轻轻画好草图,用雕刻刀根据线条挖掉无用的材料,在合适的空白处进行镂空,之后便是漫长地精心雕琢——下刀的轻重拿捏,刀法是选阴雕、阳雕、透雕,是保持葫芦的本色还是为它们穿上彩衣霓裳,这些步骤对梁平安来说早已驾轻就熟。

梁平安认为,挑选合适的葫芦素材是制作技艺的关键,要找到外型干净、上下比例协调的葫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百个葫芦里,有三、四能用的就不错了。”

除去品相的选择,葫芦的存放“年龄”也是影响工艺的因素。梁平安介绍说,存放时间较短的葫芦,木质较为松软,适合初学者雕刻;存放时间较长的葫芦,一般木质会较为坚硬,并且表面会有一层自然包浆,看来起晶莹光洁,更适合打造成艺术作品。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从内心发出的对葫芦的赞誉和喜爱。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自古便是吉祥文化的象征,我的作品既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带给大家幸福吉祥,何乐而不为?”梁平安自豪地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