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欣荣女士专访|慢性食物敏感检测项目在我国的临床应用

 中国生命营养 2019-06-05

“慢性食物敏感”是功能医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项检测项目,早在2003年该项目被首次引入中国,并已纳入医保范畴。本平台特邀斯德润(北京)医疗诊断用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胡欣荣女士,与大家分享慢性食物敏感检测技术引入国内的历程,以及在临床推广过程中的实践感悟。



主持人:慢性食物敏感是现阶段比较热门的话题,首先,您能和我们介绍下什么是慢性食物敏感吗?与临床上所说的食物过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胡总:慢性食物敏感确实现在越来越热门了。用一句话来解释,慢性食物敏感是由IgG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沉积而形成的一种免疫应答。

正常的食物进入体内应该被消化为氨基酸单糖水平,然后被消化吸收利用。但是当消化系统薄弱时,体内就会将未消化的食物分子视为异物,激发免疫系统产生IgG抗体,抗原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在体内沉积,就会形成各种炎症表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不同粘膜的表层,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比如,沉积在消化道黏膜,可能表现为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营养不良等;沉积在皮肤黏膜,可能表现为慢性湿疹、荨麻疹、皮肤淀粉样变、过敏性紫癜等;沉积在呼吸道粘膜,可能表现为慢性咳嗽、哮喘;如果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损伤神经细胞,可能就会表现为失眠、偏头疼、自闭症、多动症等。

慢性食物敏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发病缓慢。慢性食物敏感在摄入敏感食物2-24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才会发病,多表现为慢性的、迁延的症状。2)症状不典型。正是由于IgG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全身性浸润,所以表现的症状非常多样,患者很难自我察知。3)治愈过程非常缓慢。由于慢性食物敏感是IgG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逐渐累积的过程,所以治愈的过程也非常慢,通常需要饮食干预3-6个月,或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4)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血液化验IgG抗体,从而来确定到底对哪种食物产生了慢性食物敏感。

慢性食物敏感与食物过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致病机制上来讲,食物过敏是由IgE抗体介导的一型变态反应,而慢性食物敏感是由IgG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食物过敏主要表现为急性的过敏症状,比如眼、喉、唇的急性水肿,急性荨麻疹,急性哮喘,甚至是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大都能自知,发病和治愈也都非常迅速,患者在摄入过敏食物后一般在2个小时内就会发病,停止摄入该种食物后症状也能很快消除。从检测方法上来讲,食物过敏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IgE抗体来辅助诊断。慢性食物敏感与食物过敏,有时候表现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或者有些急性过敏患者在病程不断反复后会转为慢性食物敏感,病程迁延。但是二者有着本质上致敏通路的区别,由不同的抗体参与免疫应答。从诊断学的角度,主要从血清中检测IgE或者IgG来进一步的区别诊断。

主持人:据了解,您公司较早引进了慢性食物敏感检测项目,而且目前在很多医院也已纳入到医保范围,您可以和我们介绍下大概是什么时间引进的,目前在哪些医院可以检测呢?在引进之后,是如何进行临床推广的呢?

胡总:在国际上,慢性食物敏感第一个检测试剂盒大约是在1990年前后研制成功的,其后,美国、英国、中欧、台湾在慢性食物敏感方面的学术研究都非常活跃,涌现出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是在2003年将该项目首次引入国内,2005年成为第一个被国家SFDA审批通过的慢性食物敏感检测试剂盒,随后该项目就被作为诊断试剂在临床机构开始广泛应用开来,我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工作。

经过十五年的市场积淀,目前在全国三甲、二甲医院均有开展,其中三甲医院的项目覆盖率达80%以上,目前应用的单位很多,比如:北京301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齐鲁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省级重点医院均有开展。涉及到的临床科室也很广泛,常见的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儿科、消化科、体检科等均有开展。

在产品引进后,我们非常重视学术推广,积极鼓励医生开展慢性食物敏感的科学研究。2004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慢性食物敏感的学术文章,2006年卫生部北检验科的谢志贤主任,天津长征医院检验科的孙晓慧主任分别发表了两篇重要学术文章,奠定了国内慢性食物敏感的理论基础。随着慢性食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发表的文献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经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涉及各个临床应用领域,统计数据十万余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医生深刻的体会到,慢性食物敏感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可以总结积累更多宝贵的科学数据。

我们在2008-2010年参与了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导的全国慢性食物敏感流行病学调查,参与的医疗机构67家,获得有效数据约三万例,并发表国际文献1篇,国内文献22篇。2013年和2017年我们又联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起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慢性食物敏感多中心研究课题。我们真心的希望为慢性食物敏感检测留下更多的宝贵的临床研究资料。

在学术推广的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慢性食物敏感,我们在科普工作中也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们参与过电视节目“养身堂”的录制,由北京301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强教授在该栏目中向大家介绍了慢性食物敏感相关知识和小故事。每年7月我们都会在各大医院发起科普宣传和义诊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也在网络上开设了科普公众号,设立了FIGG在线小助手,方便感兴趣的患者和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咨询项目,解读报告。虽然我们做出的工作还很不足,但是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提高全民健康饮食意识,守护大家的饮食健康。

主持人:您作为最早参与慢性食物敏感检测项目引进的技术人员,见证了慢性食物敏感检测在国内发展的历程,您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胡总:慢性食物敏感检测在临床各个科室的应用层面上的推广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早在2000年初,国内的过敏检测只有IgE一种类型。随着过敏研究的逐渐深入,临床上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过敏都是由IgE抗体介导的,临床过敏症状与表现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更是因为大部分未知的过敏是由非IgE抗体介导的,其中一大部分属于慢性食物敏感的范畴。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证明,在这类患者体内往往可以查到IgG抗体,通过限制IgG阳性食物的摄入,患者的病症可以得到积极有效的改善。疾病的揭示从来都是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慢性食物敏感只是我们研究过敏进程中又向前迈了一步而已,但却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治愈疾病的机会。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就诊需求也从原来的急性治疗慢慢转向了慢病管理,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慢病管理中生活方式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人们通过日常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就能够很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不仅仅是疾病出现后才进行药物和手术干预,那样就为时已晚了。随着功能医学这些新的医学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将诊疗和干预前移。这也是这几年,慢性食物敏感作为降低过敏风险的一个手段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一个原因。

慢性食物敏感其实是一种新的诊断手段,给临床医生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同时能在日常饮食中进行低敏饮食的规范,降低过敏风险。

主持人:功能医学检测项目不断丰富,但慢性食物敏感检测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角度看,慢性食物敏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如何呢?

胡总:我认为,在未来慢性食物敏感检测必然会走向普及化、个性化、标准化的方向。

功能医学是一个很好的慢病管理医学工具。功能医学中的七大失衡,消化失衡是第一位的,而食物是引起消化失衡的一个重要外因。修复肠道是慢病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慢性食物敏感检测,剔除敏感食物是首要工作。因此,我认为慢性食物敏感检测将会成为功能医学的一个入门级的基础检测项目。

随着检测需求的多样化及个性化,之前常用的14项检测组合将无法满足,我们将根据每个人的饮食偏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检测组合,比如海鲜组合、水果组合,或者更加精准的大组合如48项、64项、90项等。目前我们是市面上独家能够提供这些个性化组合的国产厂家。

从国家SFDA审批项目列表看,我们是目前唯一获得13种组合,最大组合90项,并且有注册证的国内厂家。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上、品质上经受得住最严格的国家验证。从技术上看,我们将之前的ELISA方法升级为免疫印迹法,该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多项联检的需求,检测时间更短,检测效率更高,血清用量更少,检测的结果准确可靠。我们也为此申请了专利技术。

我相信,承接功能医学检测的第三方实验室,未来将更加看重合法化、高效化,选择最优品质的检测产品,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实验室建立合作。

主持人:最后,请您为我们功能医学医生网的网友们,说一些寄语吧?

胡总:首先,功能医学医生网是一个致力于功能医学教育的专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相互学习,经验分享,是真正的为功能医学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非常感谢功能医学医生网为搭建这个平台所付出的艰辛与诚意,这让我非常的感动。非常感谢功能医学医生网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的检测技术从幕后走向台前,与大家有一个零距离的接触。功能医学医生网正在架起这样一座技术与医生之间的桥梁,让医生们能更快、更准、更好地找到最好的检测项目。

最后,祝愿功能医学在日趋繁荣的慢病管理领域中发挥更多的光和热。再次感谢功能医学医生网辛勤的学术耕耘,也祝愿各位功能医学医生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