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想不开,千万别去创业。这是朋友对我的再三忠告。 因为最近,他太糟心了,今年市场特别不好,各项业务开展艰难,跟我委屈地说“穷人”的创业就是找死。 1.一份沉甸甸的留言,是风雨中趟过的承诺。那天晚上,朋友给我看了这样一段话,他的高层给他的留言: 2019年6月1日,儿童节,本该有个童心的我们,像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我在这个公司的最后一天,三年半。 还记得2016年,在三里屯SOHO的那个咖啡厅中,你自信飞扬的脸和眼眸里星辰般的希冀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我相信以你对整个行业的洞察和前瞻视野,一定可以做出一款改变国人的产品,而我,可以做你坚实的后盾,对得起你的信任。 于是我加入了一无所有的公司,从一个月7500块的兼职工资做起,秣马厉兵陪你一起闯荡这血雨腥风的互联网江湖。 我们濒临过破产,也于艰难中转型,一次又一次在你身后共进退。 那时候我们快乐,笃定、无所畏惧。无论公司经历过何种艰难,我心中都有信念,而这个信念的源头,就是你。 后来,我开始质疑,质疑自己的做法,自己的思想,我仿佛变了一个人,带着团队,有些艰难,我以为我错了。 结果,我发现不是我错了,而是无法改变固执的你。 从争吵到争论,我们没有当初工作的快乐,情怀也渐渐淡薄,我感觉我们越来越远,我渐渐明白:你不再相信我,而我也要放弃你了。 你有你的大世界,我有我的小国梦。愿忠言逆耳,能照进未来的现实,临别赠言,愿你一切发展如意! 我朋友无奈地摇了摇头,跟我道苦水:其实他不是执拗,其实他比谁都想快乐工作,带着诗情画意的情怀,处处都有人情味,可是现实真的很无奈!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银行贷款,分分钟都在滚动,他只有小心做事、如履薄冰。 他还说,团队重要的是理念一致,你过分讲求人情,讲究情怀,最终只会损害团队利益。尤其是,创业公司里的初创团队,最需要一批理念一致的人,志同道合才能发展。 因为他输不起! 这让我想起曾在一次分享会上,一位大咖说,他从07年大学毕业,从国企离职到自己创业,在这12年时间,自己天天起得比鸡早,揣着高考般焦虑的节奏,体重飞升比房价涨得都快,从青涩的小伙活生生地被磨成了中年大叔。 但,因为我们只是平凡人,没有钱没有权,没有那么多资本去挥霍,每花出的一分钱,是昔日摔碎了汗珠加班加点攒起来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2. 那到底什么情怀呢?首先,我说说这个名词。情怀,字面意思是心境、心情、表达人的情感。
既然情怀是一种主观认同的价值观念,我们就知道了,不同阶层的人,他们认同的价值观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怀也必然不同。 小伙伴分享了他的一个成长经历: 小时候家里很穷,对于世界的认识是父母的这些唠叨:找工作要去大公司,大企业才有前途,挣钱也多,有奔头,千万不能憋屈留在小县城的,没用的。钱多才行,别整虚的……当然父母不是掉进钱眼的人,但直到他遇到了一个老师。 他是这个小伙伴的专业课的老师。北大博士毕业,来这荒凉的郊县教他喜欢的专业。刚当讲师一个月基本工资最多三五千,然而其他老师说没发票的时候,找他要随时都有几千书票。 他说不学学四书五经,你们以后就只能当律政俏佳人了;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说夜来独坐白灯下,始是拣书自嘲时。 于是,这个小伙伴开始相信世界上有不一样的东西。
其实,情怀的字眼在商业项目中也有很多,举例一二。 比如最近非常火的咖啡,瑞幸,卖的是一种情怀,而不是咖啡。因为,它符合他的顾客心理需要和价值认同的环境。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万科有情怀?我至今还记得有这样一个广告画面:
类似这样的广告文太多了,极度走心,极其有人文情怀,赋予了冰冷的建筑,用心筑家的理想。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你的价值观,以及怎么满足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需要,怎么创造出满足你自身需要的精神环境和精神价值的问题。 情怀,本身,就没有标准,更没有定义。 3.“为情怀工作,自己决定上班时间”,除非你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前几天,有粉丝留言说:随时想走,最近就是想离开一家没有人情味的公司。没钱订货,就总是拖到最后一天借钱,然后周五发货,是冷链,又必须赶紧收货,周六周日连续两天回来收货,没有任何说辛苦的意思,还责备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收到,别人不发空运我能怎么办,顺丰也就这么快了。犯一点小错误,就工作群里各种@,真的是废了! 工作十几年,我经常会遇到很多人抱怨公司没有情怀,抱怨老板没有人情味,抱怨工作本身不快乐? 其实,我最想问一句,情怀、人情味、快乐这些名词背后,你知道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有资格拥有? “为情怀而工作、自己决定上班时间”,只能说明你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你能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具有真正的情怀,我觉得这个口号非常值得赞赏。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即便谈情怀,最终也必须回到个体绩效和个体价值创造上来。唯有情怀,能真正激励你的个体价值,你才有资格谈论。
所以,即便你听了太多“情怀”,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狠下心来,反思自我,创新自己,不能反作用于工作,创作业绩,情怀根本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 所以我建议你能努力做到这些,再来说“情怀”:
聪明的老板,一定会为公司前景做长远打算。而好的员工,如果具备前瞻眼光,那他就提早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 采铜老师在《精进》中,曾提出“收益半衰期”的概念,他说,有远见的人,在做事前,会先考虑这件事的半衰期——即收益随时间而衰减的速度。 半衰期短的事,比如玩游戏,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而半衰期长的事,会让你在未来长期获利。所以,具有前瞻思维的人,会多做这类事。譬如,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资源。 想得远,才能做得对。做得对,才能走得远。眼界决定前途,思维决定跃迁。 这种思维,让你时时刻刻都能站在老板的立场上,考虑公司需求,确定做事重点,从而抓住时机,贡献能力,成就企业,也成就自己。
无论是给单位打工,还是业务时间做自己喜欢事,你都需要做一个自己的“时间账本”。 从一个月,到一年,再到五年,都去统计看看,你一定能发现有趣的事情。越早懂得对时间的高效利用,就越能去掌控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所裹挟。 当你知道了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情况,那你就会知道如何提高时间的成本收益比? 回答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快速理清你的思路: · 我投入时间去做这个事情,能获得什么? · 获得的这些东西,和我投入的时间相比,是否值得? · 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人生,会造成怎样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假如你每次跳槽,那你都收获了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去研究如何跳槽,在这个阶段是否合适?你未来的增值空间又在哪里? 假如老板安排我做这个策划,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是我可以复制放在后期项目中的?哪些是我有能力创新,还可以提升自我价值的地方? 把投入的时间和未来的可预期收益做一个对比,然后多问问自己值不值得,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这才是成熟对待时间的方式。
谁说职场中,我就只需要掌握一种技能就足够了?除非这项技能你可以永远做到无人可替代! 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模版,就是你分析问题遵循哪种逻辑,解决问题又运用到了哪些方法? 做策划这么久,我发现99%的品牌营销方案都会遵循这个,而这套模版也可以应用到更多的项目中。 模版怎么来?一定是你在工作中,反思再反思,从无数的营销方案中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共性方法。 也就是,把经验变成共性,把共性变成规律,再通过抽象概念,组建思考架构,最后自身的专属模版。 如果你具备了这种思维,你就会有意识从日常工作中复盘,总结到更多的方案,自然而然也会形成你工作能力的独到之处。
很多人都愿意偷懒,因为省心省力啊,其实这样反而变得非常变动,每天上班就是在应付,还嫌工作无聊,抱怨上司无能。 反而成长最快是那些能主动做事的人,哪怕工作再琐碎平凡,自己也能主动摸索,不仅增长经验,还能找到规律。 比如那个贴发票的小女孩,居然归纳成了清单,记录物料类别、制作费用、现场活动时间、消费时间、金额、人员要求、业务内容,找了一些基础的商业规律,哪些性价比更高,哪些下次不会再启用…… 教育家库伯管这个叫“经验学习圈”(Learning Cycle)。 这个模式是说,人要主动积累经验,然后对经验进行积极思考,把碎片化的东西进行梳理整合,再从思考中找到规律,最后把规律主动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又可以得到更多经验。通过这个循环,人就不断成长、完善。 当你能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你就是在时时刻刻为你自己增值。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投资产品,都不如投资自己更靠谱,收益更大。 善于学习、积累、沉淀,让自己成功进阶,正如,“世界会给你厚报,既有荣誉又有金钱,只要你具备一个特点——主动。” 我之前问过很多创业的朋友,他们非常拼,比员工时候更拼、更狠,我想不明白,都自由了,为什么还找自虐?没有一个人跟我说“我就要赚花不完的钱,反而是我要把手上的这个事儿做成!” 创造“心流”,除了技能和任何难度匹配之外,还需要你明确目标、任务分解、及时反馈,清晰的规则,适当减少选择空间。
人际关系处理是一门大学问。职场有很多坑,人际关系处理间的坑,几乎可以占到所有问题的一半。 比如看不清职场矛盾冲突的终点,好机会也会容易白白错过;在团队中站队错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就毁了三分之二;不懂得跟领导搞好关系,就容易错过很多机会;没有个人品牌计划管理,个人不够突出自己的优势,只好默默无闻;不明职场的潜规则,努力很多,白费了力气;交到了错误的朋友,被出卖和背叛是常有的事情,等等。 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是真诚平等,其次是需要共鸣,最后需要机缘。高质量的人脉是指如果你欣赏某人的为人、知识或资源,又有缘结识,如果双方互相欣赏,日后的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所以,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就是价值的互换与利用。比如财富、人脉、机遇,当然也有情感上的各种满足,比如同事之间的互相安慰、倾听,工作中的风雨陪伴。 同时,你要善于整合自身的资源,自身的价值,和身边的价值都是需要发掘,跟创业中的商机一样,找到的价值,别人看不到的越多,就越有竞争力。大家都能看到的,如钱和权,往往会争得头破血流。而最大的差别就是发掘资源的洞察力。这才是关键! 4.深度的“情怀”,是你热爱至极的工匠精神!有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牛人不愿意选择创业?
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B?其实大多数牛人只是做了这样的一个选择,并不奇怪。 牛人不选择创业首要原因:规避风险。差异在于,牛人们睿智洞察到创业背后的风险,知道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的存在,而许多普通人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假如你把100元家当和收益放大,你有了500万,去博1个亿,每年还有可靠的80万进账,也许你的选择会出现倾向。资产风险只是一方面,创业通常还意味着长久,持续苦逼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和疯狂的工作强度,所以,很多有头脑的牛人早已看得透彻,宁可做个高明的经理人,也不愿意选择创业。 甚至,还有这些牛人们认为,他们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很可能已经不在所谓的商业,金钱的度量上,反而是工匠精神、专注投入,打磨自身感兴趣领域,拥有更高贵的工作情怀……
我想,这应该是对工作情怀最好的诠释了。 吴晓波在跨年演讲上所说的:这个时代从不辜负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 愿我们更多的人,拥有谈工作“情怀”的资本,更拥有极具竞争力的工作能力,无论这个时代怎样让你觉得不适、焦虑和充满危机,你都会在这个正在激变的大时代下,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