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联合国确立的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关心农业的朋友会说,既然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什么农田要打药灭虫除草?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1 从经济角度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和工业、服务业一样,都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筑牢社会根基的需要。 农田就是工业中的工厂,是生产农产品的地方。病害、虫害、杂草,都是阻碍生产效力最大发挥的因素,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影响。 当然,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病虫害、杂草,以及洪涝干旱等各种气象灾害,都是一直困扰农业的因素,想要完全消除,目前还不可能。不管怎样,不断追求投入产业效益最大化是永恒课题。 同时,现代农业和工业一样,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消耗自然资源、能源以及各种投入品,也都产生了不同特性的环境污染,因此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方面寻求平衡,实现以绿色、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点也和工业是一样的。 2 从生物多样性角度事实上,农田从来都不是生物多样性好的地方。 从古至今,农民都希望把争夺养分的杂草除之而后快。问问那些遵循传统种地方式的老农民,哪个种地的“好把式”不是把锄头使得溜溜转?锄起草来稳准狠,把肥水都留给秧苗菜苗才是王道。 病虫害也自古有之。 水、旱、蝗灾,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大的三类农业灾害。其实除了蝗虫,什么稻飞虱、贪夜蛾之类的都有极强的迁飞性,迁徙起来横扫一大片。农田的害虫从地上到地下举不胜举。再加上病毒病、真菌病…… 不过,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在不断提高单产的同时,对病虫害的控制手段也越来越有效。反过来说,在单产提高的同时如果控制手段跟不上,那相对过去,这损失就大得多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全国小麦平均亩产只有86斤,如今涨了几乎10倍,随便遭点灾受点害,这损失就不得了。 那么,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最根本的是:培育新品种。 多种多样的生物,就是多种多样的基因。对于育种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种质资源库。 从动物到植物、再到细菌病毒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育种家用来改善提高农作物特性的基因资源。 比如,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复合营养的基因、抗旱抗盐抗涝抗倒伏的基因,等等。具有这些特性基因的生物,本身可能并不具备很好的经济价值、不能成为广泛应用的商品种子,但对育种家来说,可能就是宝贵的财富。 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比如基因操作、蛋白修饰、生物合成、高通量测序、会更加高效精准地培育出产量更高、消耗资源更少、污染更少、抗逆性更强、营养更高、口感更好……的新品种。 从栽培、植保等生产环节来说,丰富的生物物种也是不断研究新技术的资源库。比如大棚蔬菜水果广泛应用的熊蜂授粉,利用瓢虫吃蚜虫、周氏啮小蜂治美国白蛾等绿色防控技术。 但是,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家禽家畜、传统种植品种来说,的确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涉及到的其实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生存发展权和自然资源稳定平衡之间的关系——这个终极问题,在这里暂时不展开讲了。 那么,我们知道了,由于一些传统品种虽然可能有应用潜力,但由于产能低、口感差等原因而不被市场认可。 一方面要保护种质资源(基因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效益差没人愿意继续种养,就很有可能将面临自然淘汰,也就谈不上多样性保护。怎么办?这就得靠国家出手了。 这就是中国以及各个农业大国、农业国际组织都在做的一件事:种质资源保护。 中国农科院有一个世界第二大规模(美国的数量第一)的农作物资源库,我去过,零下好几十度,冻得要死。这些种子要定期保持活力,以备未来之需。 还有一种是原生境保护,比如中国农业科研实力最强的水稻育种领域,在中国水稻所就有一个温室,里面保存着大量堪称“活化石”的稻种。这些稻种不停地种、不停地收,目的就是为了保存资源。 各地也都有一些果树啊、生猪鸡鸭之类的原生境保护场圃。这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出钱维持着。以后随着财力增长还会不断强化保护。 这大概就是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支撑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产业的作用吧。 至于仿生机械、生物农药、食品加工等,也和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紧密相关,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完- |
|
来自: hercules028 > 《自然科学、现代科技、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