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一位男生很伤痛地表达着,从小学习优异,其实父母本对自己没有什么特别期待的,但意外的惊喜让他们格外的兴奋,这才意识到孩子原来可以给自己面子上增光,这似乎使他们本来低着头的目光中多了一丝光芒。为了父母在困苦的关系中增添这样的一点欢愉,他开始了为此而奋斗的历程!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很好的事情竟成了之后人生中骑虎难下的痛苦。像一个贫穷的人突然间捡到一袋金子,这时金子却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咨询室里会遇到这样的朋友,从外在的标准上看是非常优秀的人,从学业到工作无不是让人羡慕的对象,简直就是标准答案一样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其实人是不开心的,谨慎紧张的人际关系,情绪依然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波动,对于前途仍然充满了未知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好好的一个人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这又是怎样痛苦的感觉? 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一种比较美化了的优秀模板人格,通常是老师眼中是学霸、家长眼中懂事听话、亲戚朋友眼中的佼佼者,获得各种荣誉为各个团体争光。一个人优秀了就好像站在高处发着光,让人仰望着,照亮了整个夜空。 起初我们的确还是很聪慧的,在最早的学习、或活动中得到了一些特别的殊荣。让家人周围人误认为你是一个天才神童,因为你一时的表现突出,他们会获得一些意外的奖赏,你的父母会得到周围亲戚朋友会夸赞,“你们真有福气生了这么优秀的孩子”,时间久了他们会习惯并享受这样的称赞,所以会要求你甚至强调你不管怎么样都要努力实现这样的优秀。为了他们的开心,你会更加拼命的努力。 同时因为你一时的优异,老师也会表现的特别的器重你,觉得你会有远大的前途,此外还有更多的异性会投来爱慕的眼光。这样的种种感觉太幸福了,你体会到了种种的优越感。为了这样美好的被优待被关注被爱的感觉,无论如何你都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了,因为你明白一旦退步,所有的光环可能就会很快的消失。为了维护这样的殊荣,你慢慢地变得对自己越来越苛刻,有着越来越高的标准与要求,越来越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你形成了只要那个标准而不在乎过程的生硬性格。于是你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成了为了捍卫标准不懈的努力奋斗的英勇战士。 是的,没有人不渴望优秀,不想成为优秀,然而我们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姿态导致的最大损失是失去了本来可变的灵活性。如果你的生命是可进可退的,那自然是最棒的,如果只能进不能退就会慢慢的铸就悲剧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像雕塑般的存在。 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标准化活着的习惯,我们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不自觉的要求别人也这样做,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允许自己软弱悲伤,不允许自己犯错修改,整个神经常常处于紧绷的状态。 可是,我们必须回来做自己! 已经习惯做别人了,现在说要做自己,似乎很难。 说起做自己,就要开始学会先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从一件事的处理我们是出于别人怎么看,还是自己希望怎么样开始,要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他人的想法之前来重视。在追求好结果的同时我们要尝试更享受过程,为了自己当下活的开心而努力,而非遥远的未来。 可能你会寂寞、不太适应,然而你要去体会自己亲自操作的过程,因为只有不去依赖他人,才有可能尝试体验自己的力量。不去讨好别人,才能先满足自己,当我们去分享时,不是因为怕别人说我们小气,而是因为我们愿意享受分享的快乐! 做自己是一堂大课,需要练习,慢慢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