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常见病症的穴位选择

 竹曳悠然 2019-06-05

小儿推拿之

       常见病症的穴位选择

   -丫丫整理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特定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在古时候,小儿推拿,称为“推惊”,“摩惊,掐惊”等。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根据个人临床经验,仅供参考:传统小儿推拿主要适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好,7岁以上的儿童配合脏腑点穴位法或成人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并且小儿推拿治病主要是治疾病的初期阶段,到了疾病后期最好结合药物或者综合性治疗。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治疗时间:根据患儿年龄,体制,病情及手法而定,治疗时间10-30分钟,治疗时一般一个穴位为5分钟,频率是150-200次,推久的穴位按时间计算,短时间的穴位按次数算。急性病一日一次,或两次,慢性病隔一天治疗。

2:推拿不宜过饱或过饥饿,饭后一小时推拿。

3:推拿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这个跟病患家属事先沟通好)。

4:在患儿情绪稳定的时候进行推拿,效果佳。

5:辨症推拿,否则影响推拿效果。

6:推拿介质最好用爽身粉。

7:只对患者推一只手,一般先推左手,或者两只手穴位分开推

8:溃疡性皮炎,脓肿,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不宜做小儿推拿。

9:服用药物的患儿至少隔一小时后再宜推拿。

          小儿推拿常见病的穴位选择

                   高热:十宣(放血)    

一切实证、热证:退六腑

一切实热证(包括外感发热和内热):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补充:清天河水是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一切内热证(包括实热和虚热):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感冒、发烧:开天门、分阴阳、太阳、风池、天柱骨、肺经、二扇门、外劳宫、一窝风、肩井、大椎、风门、肺俞、推脊柱(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

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太阳

太阳穴:(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寒热往来:分手阴阳    

咳嗽、气管炎、百日咳、肺炎:

小横纹、内八卦、天突、膻中、乳旁、乳根、胁肋、风门、肺俞、两个肩胛骨之间的区域              

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百日咳)、肺炎:掌小横纹、肺俞

虚热咳喘:上马、三阴交、肺俞    

咳嗽有痰,以及肥胖有痰等所有痰多的问题:丰隆

高热导致的神昏: 心经

口舌生疮、小便赤涩:   心经(见上图 )

流  涎:    掌小横纹(见前图)

鼻塞流涕:迎香、风池、肺经

头痛:开天门、分阴阳、太阳、百会、耳后高骨、风池       

夜啼、惊风、惊惕不安、闷闷不乐等精神方面的问题:肝经、开天门、百会、耳后高骨、天柱骨、心经、五指节、内劳宫、小天心、总筋、膻中、乳旁、乳根、胁肋       

人事不省、惊厥、抽搐等:掐人中、掐十宣、掐老龙、十宣

脱肛、遗尿等: 百会、左端正、外劳宫、丹田

脱肛: 推上七节骨

遗尿:肾经、小肠、三阴交、丹田、肾俞

便秘、泄泻、脱肛:大肠、三阴交、肚角、龟尾

便秘、泄泻:大肠、运水入土、三阴交、天枢、顺时针摩腹

泄泻:    板门推向横纹、运土入水、箕门、推上七节骨、逆时针摩腹

便秘:     运水入土、推下七节骨                     

呕吐、食欲不振:

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运水入土、右端正、天突、膻中、中脘    、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小便不利:  运土入水、箕门

疳积、消化不良:  四缝穴

落枕、肌性斜颈:天柱骨 

所有消化系统的问题:脾经、揉板门、足三里、摩腹、脾俞

肾虚腹泻:肾经、肾俞

久病体虚:肾经

肾气不足导致的虚喘:肾经、肾俞

自汗或盗汗:肾顶       

鼻出血:右端正、涌泉

各种腹痛:一窝风    

一切虚证、寒证:推三关               

一切气虚:足三里                                    

通经活络、强身健体:捏脊、足三里

若要小儿安

   三分饥与寒

谢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