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金色年华554 2019-06-06

上一篇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一下蜀汉后期姜维伐魏的经过和结果,很多读者给我留言,希望看到曹魏,孙吴和司马晋时期的大臣将军。

咱们一步一步来,都在我的后续计划里,最近还是先优先完成蜀汉。

对《三国演义》中鲜有提到一些左右时局的大臣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看我的前期文章,欢迎大家多评论讨论。

再次感谢,咱们回归正题。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说说姜维的部将们。

这批人在蜀汉的背景下不太算得上重臣,但却都实打实的算得上姜维手下重要的将领,没有这些部将的配合,姜维也难以支撑,在这里也简单的介绍一下吧:

(1)王嗣,字承宗。犍为资中人,官至镇军将军、西安围督,汶山太守。主要作用是维稳。在姜维帐下时,王嗣主要负责与各少数民族外交的工作。王嗣施以恩信,北方少数民族各部对王嗣都非常敬服,也因为王嗣的作用,让蜀汉的北境非常安稳,无少数民族叛乱。在世时羌、胡等少数民族部落都很支持姜维的北伐。兵马、粮草等物资都愿意送与姜维。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大家都知道蜀汉后期国力衰弱,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恰恰是蜀汉所依赖的资源,可见这些少数民族支持的量有多大。也因此王嗣从安远将军升任此前由陈祗担任的镇军将军。后来在侯和之战(推测)时被流失所伤,几个月后病故。各少数民族都来参加葬礼,并赠送数千人给予蜀汉朝廷,参加葬礼的少数民族都号呼涕泣。王嗣的儿子、孙子,羌胡等少数民族都视他们为亲生骨肉,可见王嗣对这些羌胡的恩义。但王嗣的记载并没有留在《三国志》上,而是另一部记载蜀地人物传记的史书《益部耆旧杂记》里(前文也提及过,作者可能也是陈寿或者其他人?)

(2)柳隐,字休然。生于189年,卒于269年。蜀郡人。官至黄金围督,年少时与同郡的杜祯(蜀汉时代为益州别驾从事,晋后为益州、梁州都督)、柳伸(蜀汉时代为益州别驾从事,晋后为益州都督度支,辅助杜祯)一起知名于当世。柳隐人品高节,交友众多,擅长政务,曾任巴郡太守(这比和他齐名的两个兄弟职务高多了)。他也数次跟随姜维征伐(柳隐是武官出身,在任巴郡太守前为牙门将,和其他从文转武的大多数蜀汉将领还不同)。临阵多有应变,而且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姜维是248年后开始大密度带兵征发,则此时的柳隐已经六十上下了。而蜀汉还需一名老将作为先锋,我相信比起柳隐大器晚成,不如说是蜀汉无人可用。关于柳隐的记载全部在西南地方志的《华阳国志》里,所以对于柳隐的形容词我相信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大,如果六十岁还做先锋,武勇过人,又擅长政略,作为一名年少知名,而且人缘颇好的蜀郡人在蜀汉后期是不至于只做到了姜维的一名部将这样的职位。

最后钟会伐蜀,诸围都被攻破,唯独柳隐驻守的黄金围无法攻破。后来刘禅投降,柳隐投降。西晋建立后为西河太守,任职三年而亡,终年80岁。其在蜀汉后期,是又一个“老黄忠”般的存在。

(3)傅俭

义阳人,死于夷陵之战的忠臣傅彤之子,官至关中都督。长于谋略,又颇有胆勇。姜维非常喜欢他。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公元263年,镇守阳安关以阻挡伐蜀的魏军。最后因一同守城的将领蒋舒因嫉恨被降职而投降曹魏,致使魏将胡烈攻入关中。导致傅俭格斗而亡。他和父亲傅彤都为蜀汉而亡,其二人忠心与能力受到曹魏乃至司马炎的高度评价。

(4)来忠

来忠,新野人,官至姜维帐下参军。蜀汉老牌知识分子兼著名喷子来敏的儿子,博学多才,有其父的风范,颇受姜维赏识。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5)向充,襄阳人,官至尚书、射声校尉、梓潼太守。是蜀汉名将向宠的弟弟,诸葛亮过世时曾和习隆一起上表为其立庙,他和来忠等一起辅佐姜维。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6)赵广

常山人,赵云的次子。赵统的弟弟,官至牙门将。应该是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时,和姜维在沓中与邓艾部队交战,不幸战死。史实记载实在是不多。

6位配合姜维12次伐魏的部将,都是名将之后吗?都有哪些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