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允许孩子释放出“攻击性”,那些自我压抑的孩子生活的好吗

 未说育儿 2019-06-06

关关与洋洋在玩玩具的时候,洋洋被关关打哭了,这让关关妈妈感到意外,平常关关都表现得很好呀。通过询问,知道了发生打架的原因:洋洋多次去捣毁关关搭建的积木,关关很生气,不能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拿积木打了洋洋。

这种行为在洋洋妈妈看来,关关具有攻击性,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从此再也不带洋洋和关关一起玩了。

关关很显然是在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在别人眼里,却成了不好的表现,被说成了有攻击性,那什么是攻击性?

一些做理论研究的人认为,人的生理上,从出生时就被预设了“攻击性”这个程序,用来保护自己。当人长期受到压抑,长期受到暴力,受到欺负时,是表达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见就是攻击性。

孩子想要妈妈抱抱,但妈妈拒绝,孩子就用小拳头打妈妈,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攻击性”。

“攻击性”又被一些理论人士分作了两种因素:一种是情境因素,比如多次受到失败,多次遇到挫折,让自己心情很郁闷,从而引起“攻击性”。另一种是跟别人学的,看别人用粗暴的行为去解决一些事情,自己就盲目的学习了。

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的行为?

可可吃饭的时候,妈妈不断的给孩子夹青菜吃,但可可不想吃青菜。妈妈说只要可可好好吃饭,就给她喝饮料。可可有了动力,但饭还没吃完,饮料就被哥哥喝完了,可可就把筷子扔向了哥哥。

这就是典型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从吃饭的过程里,我妈妈可以看到她在努力表现自己,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饮料)”。此时,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通过攻击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想用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生活中,家长一般是怎么对待孩子的“攻击性”的?

童童这次又考砸了,看着这让人不满意的成绩单,爸爸十分的不高兴。想着平常自己那么努力的教育孩子,结果却不尽人意。经常用羡慕别的孩子的口吻来比较童童,这次考砸了,回到家,爸爸就愁眉苦脸的批评童童,童童想要说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爸爸火气冲天的话语给堵回去了,孩子快速吃完饭就回自己屋里去了。

又或者,月月因为妈妈吃了一点她的蛋糕,而大发脾气,结果被妈妈打了一顿,强制孩子不准发泄出来。

孩子连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甚至因为顶嘴还惹来父母的打骂。在很多家长心里,孩子就必须要顺畅,做一个乖孩子。

孩子长期的压抑“攻击性”引起的自己对自己的伤害

1、容易得心理疾病

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压抑,自己情绪不能得到释放和宣泄。如小孩子咬嘴唇、啃手指等行为,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安慰自己。孩子大一点了,表现得症状就更明显一点了,比如感到恐惧,对事情很敏感,不敢接触陌生人等。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容易有焦虑感、强迫症、甚至抑郁症等。

2、容易让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的行为不被允许,他会觉得再那样做会让妈妈不高兴,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假装自己很快的样子,让妈妈高兴,这其实就让孩子性格变成了讨好型的。在很多家长眼里,那种孩子看上去就特别的懂事,自己也感到高兴。但不知道过早的“懂事”对他的危害。因为是压抑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以伤害自己来让别人开心的行为。只要别人开心就表示自己做对了,因为长期的“习惯”,让孩子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心情。

3、不敢表达的自己内心

有的家长就见不得孩子一天像个话痨一样,整天的说个不听,又看不到实际的成果,就控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变得安静的时候,父母可能还觉得自己孩子变好了。而孩子在一次次的被父母强制管教下,也很少有自己表达内心的机会,或者自己说出来了,父母也不当一回事。那么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尽可能的自己去解决,不管好坏的结果,都不愿意告诉父母,心里上排斥了父母。尤其是青春期出现的一些叛逆、压抑行为,就是孩子日积月累的“心病”的外在表现。

4、内心不坚强

孩子被长期的压抑,孩子容易变得脆弱,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他可能就承受不住心里压力,又或者本来心里压力很大了还来个雪上加霜。他可能就会“乱发脾气”,容易产生挫败感。内心出了问题,就会变得不坚强,在妈妈眼里的好孩子,就会变成坏孩子。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受伤的总是孩子。

家长对孩子“攻击性”有什么样的反应

1、不允许

很多父母想要孩子是一个乖孩子,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对孩子“异样”的表现是不允许的。在家长中心里,孩子是不应该具有“攻击性”,认为孩子有那种行为会养成一个坏习惯,成为无法被管教的孩子,而且那样的孩子往往被别人认为是不礼貌、没教养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从而影响他未来的发展,所以很多家长是不允许孩子具有“攻击性”。

2、允许

有的父母很开明,认为孩子应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应该发泄出自己的不满。在一定界限下不约束孩子的行为,虽然有时父母会别别人看着是“不正常”的人,但看到孩子能把自己心中的“怨气”、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他就会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放纵”也只有开明的的父母才敢、才愿意那么做。

3、不置可否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却不做回应,即使孩子调皮捣蛋。他们认为孩子打闹也就是那么一会儿的事情,累了就会安静下来,不去管他也不会伤害到他。其实这就让孩子没有了边界感,没有和父母互动,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就没有一个确定性,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父母的不确定性教育方式,让孩子不受任何约束,也容易让他感到焦虑。

该不该让孩子释放出“攻击性”

在二战时期,英国政府组织儿童疏散工作时,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精神顾问,帮助照料儿童的心理健康。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有些孩子出现了一个不好的行为:斗殴、搞破坏、偷窃等,他们成了叛逆性,具有攻击性的人。而另一些孩子则表现的很顺从,看上去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一个乖乖孩的样子。孩子的两种情况,认为顺从者心理更健康。但事实证明,顺从的孩子,心理疾病问题更严重,甚至出现了难以修复的情况。而具有“攻击性”的孩子在以后的照料中,很快走出了阴影。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知道,让孩子释放“攻击性”的重要性,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设定一个界限,不能超越那个界限。

父母改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能释放“攻击性”,有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心理学家詹姆斯·鲍德温曾说:“一个人只有能够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别人。”

必须要孩子敞开心扉,认清自身情况,了解自己的优点,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事物具有两面性,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像人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也只有经历了黑暗,才能获得光明。

父母要做到包容和理解,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压抑的心得到释放。不要所谓的为了孩子好,而对孩子苛刻的连一点情绪都不敢表达。体谅孩子,给孩子发泄的机会,让他摆脱精神上是束缚。父母的这种做法就是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不仅帮孩子排忧解难,还和孩子的关系更亲近。

我们要培养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就要从接纳自己开始,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多多换位思考,孩子会感激你的开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