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维(读史专栏作者) 一部《红楼梦》,我们读出了宝黛爱情,赞美宝黛爱情,也欷歔于宝黛爱情。“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贾宝玉是有情有义的,心中始终念念于林黛玉,林黛玉也是全心全意的爱着贾宝玉,但是她短暂的一生却是凄苦凄悲的。 男有情女有爱,很般配的一对玉人,应该幸福,怎么会苦悲呢?这不合常理啊,为什么会这样?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含玉而生,被豪门贵族贾家里的上上下下都捧为“宝玉”。但我说,贾宝玉只是块“假宝玉”而已。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给了贾宝玉三个身份: 天上的神瑛侍者; 女娲补天弃用的顽石; 厮混于内帷的宝二爷。 在天上,贾宝玉只做了一件事,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无意插柳,却换来人间林黛玉的一世清泪。 无才补天而被弃在大荒山的顽石游荡成精,化作"通灵宝玉",成了贾宝玉的护身符。 含玉出生的宝二爷呢?抓周时只抓胭脂,从此厮混于胭脂堆中。 林黛玉呢?有一个说法,《红楼梦》给天下男子提供了一个梦中情人,就是林黛玉。 林妹妹很优秀,高颜值,才女,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林妹妹有缺点,小性子,爱流泪,体弱多病。但对于喜欢林黛玉的读者,这些缺点都带着一股仙气。 曹公用"唯美主义"写了林黛玉。在《红楼梦》里,黛玉的出场,黛玉的咏诗,黛玉的葬花,黛玉的流泪,甚至黛玉的使小性,无不给读者一种美,让读者不由得想去怜,想去爱,想把她当情妹妹去宠。 曹雪芹在书中构画了三个场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很能代表三人不同的美,宝钗像阳光,湘云像云彩,而黛玉像月亮,一种柔和的、伤感的、似静静的清清的水般的美。这种美会让男人怦然心动,产生保护欲,护花使者最能彰显男人的自尊。所以,不仅曹公爱林妹妹,读者也是爱的。 读《红楼梦》,都能读出林黛玉其实是贾家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心头肉,贾母心中的“宝二奶奶”也是黛玉,也想成全“木石前盟”。但贾家大小姐,皇妃贾元春却看中了薛宝钗,中意“金玉良缘”。 论亲,薛宝钗比不过林黛玉,论颜值和才气,黛玉也拔头筹。说亲密程度,贾宝玉和林黛玉算得上青梅竹马,亲密无间。甚至,“木石前盟”在贾家的流传也在隐喻着宝黛的姻缘。 可是,贾元春没有选择林黛玉。 元春贵为皇妃,她的意见一言九鼎。往深处看,贾元春深居宫中,感受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她甚至隐约看到了贾家不可避免的败亡。这位爱着贾家,爱着弟弟,也深知弟弟的劣性,但却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皇妃,要给宝二爷选一个能领他走正路,能撑起一个即将破落的家的女子。 在这些上,林黛玉就比不过薛宝钗了。因为黛玉和宝玉的"兴趣相投"。而宝钗却不同。 林黛玉为什么会和贾宝玉“兴趣相投”了呢? 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父亲是正牌进士,母亲是贵族小姐,她自己也从小读了《四书》。可以说,黛玉是正经受到儒学熏陶的女子。她怎么会不支持贾宝玉读“正经书”,走科举的路呢?怎么会附和贾宝玉的那些“混账话”?怎么会和贾宝玉的那些不着调的兴趣“兴趣相投”了呢? 黛玉有私心!或者说有爱情之心。她爱着贾宝玉,她想成为“宝二奶奶”。但她不放心!连宝玉叫她放心,她都不敢放心。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间在婚姻前是不应该有爱情的,所谓婚姻,必须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否则就违了这个社会的“礼”。 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外婆家,纵然得到了外婆贾母贾家上下的爱护,但总归是寄人篱下,黛玉的心是漂泊的。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开始到爱情,就成了她栖息心灵的孤岛,她想占领这个岛,不让其他人进来,可是这又违了那个时代的“礼”,她怎么办?她又能怎么办? 而我们的“宝二爷”呢?尽管爱着林黛玉,但也到处滥情。 神瑛侍者真心爱着绛珠仙草,但同时也在厮混着其他姐姐妹妹。羡慕着宝姐姐的圆润,云妹妹的甜蜜,妙玉的冷艳;和袭人初尝禁果,和晴雯公子情深;调戏金钏儿,害了女孩命;还有“梦中情人”侄媳妇秦可卿,还有半个“同志”秦钟、蒋玉函。 “情痴”到这份上,林黛玉能放心吗?能不眼泪“春流到夏,秋流到冬”,能不“弄得一身都是病”吗?她要拉住贾宝玉,选择了迁就,选择了“兴趣相投”。于是,和宝哥哥一起痛恨“禄蠢”,一起“夜读《西厢》”,一起收花葬花,一起吟风颂月。唯独不劝宝哥哥读《四书》,走功名之路。因为宝哥哥不喜欢。 林黛玉为了爱情,宁愿违“礼”,可是违“礼”的结果,却是在贾元春那里失去了竞争力。看似般配圆满的一对玉人,但最终却是“水中月,镜中花”。 后世的红学家们对此赞不绝口,高调肯定他们的反封建意识,为"宝黛爱情"掬一捧清泪的善男信女们,更不会去想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曹公的笔下。曹公要写贾家的覆灭,要写“忽啦啦似大厦倾”,要写“飞鸟各投林”,要写“家亡人散各奔腾”。 所以,纵然曹公用美丽的笔调写了天上感人的“木石前盟”,却又不得不写人世间悲剧的“宝黛爱情”。 人世间的林黛玉只是来还泪的,泪尽而人亡。贾宝玉更像一个金玉其外的顽主,即无才补天,也无足立世。真要到了“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贾宝玉何以立世? 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是“情痴”,一个是“还泪”,贾家大厦倾后,他们要投向哪?他们何以生存于世? 这个结局,贾元春隐约看到了,所以她放弃了更亲的"木石前盟",成全"金玉良缘"。 贾元春选择"金玉良缘",与其说贾家在选一个得体的媳妇,还不如说是把贾宝玉托付给一个能带着他走路的人。毕竟,薛宝钗和宝二爷兴趣不同,宝钗的兴趣更在意家国,更符合那个时代,一个男子的前途和担当。 谁毁坏了“木石前盟”?谁让仙子般的黛玉“不放心”,泪尽人亡?是林黛玉自己,是曹雪芹的天意安排。曹公要写大家族的兴与亡,写兴与亡之下各色人物的命运,书中人贾宝玉按着《红楼梦》里的故事走向,只能是一个金玉其外的顽主而无法自立于世。 所以,在《红楼梦》中,与其说是贾元春,贾母,薛宝钗,不如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共同毁了“木石前盟”,尤其是贾宝玉。男儿不自强,男儿不能强,拿什么来担待爱情,担待生活? 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略显聪明,但并不是才高八斗。履次诗社比诗,他都是敬陪末座。让宝玉露脸的,显示其才华的也就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纵然赢得其父贾政及一班清客的夸赞,但曹公却写道,"竟以小儿语搪塞了事。" 元妃省亲时,就把宝玉题的"有凤来仪"改为"萧湘馆",把"杏帘在望"改为"稻香村"等等。其意境是"天壤之别"。 高鄂的续书写贾宝玉参加一次科考就高中举人,太抬举他了。据说这是和绅的意思。曹雪芹的原意应该不是这样。这样写也太对不起读书人"十年寒窗"的辛苦了。 贾母说贾宝玉是个"混世魔王"。《红楼梦》里贾宝玉"混世"是混世,但远不是魔王,最后,抛妻弃子当了和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