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大人和小人

 客家书院 2019-06-06

君子、大人和小人这三个词出自何处,我无法考证。但在读《论语》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这三个词是孔子口中的高频词,反复出现,分别或相对出现。因此,有必要来看看它们向世人传达的是什么意思。

《论语》开篇第一句,君子就出现了。在《学而篇》第1.1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后,君子几乎在每篇中都有出现。

但是,孔子没有给君子下个定义,不但没有说君子是什么,也没有确切地说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直到《宪问篇》第14.28节,孔子概括性地说了一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可见孔子是极其推崇君子的,连他自己都还认为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那么就要问了,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在哪里?

在《易经.同人卦》中说:“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什么是志?志就是心愿。唯有君子才能沟通天下人的心愿。换句话说,只有能够沟通天下人心愿的人,让百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是君子。这就是孔子认为自己还达不到的原因了。

那么要再问了,君子靠什么来沟通天下人的心愿?答案很简单,靠他的德行。只有宽厚的德行,才能沟通天下人的心愿。

接着来说大人和小人。《论语》中第一次出现大人在《季氏篇》第16.8节,在篇章中出现得比较晚。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但在《易经》中大人出现得非常早,在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出现了。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没有君子而有大人,大人是不是比君子还重要的人,大人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没有给出答案。

孔子在《乾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翻译成白话,《乾文言传》说:“大人是有像天那样广大、像地那样宽厚品德的人,他的品德能够与日月同辉,他像四季运行那样遵循规律,他判断事物吉凶像鬼神那样精准无误。”

可见,在孔子眼中,大人应当是有天德的人,是尊享其位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人,是为公不为私的人。能够被称呼为“大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地位显赫,更重要是有崇高的品德,有合乎天地的德行。

最后来说小人。在《为政篇》第2.14节小人就出现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君子以包容的心态处世而不会去结党营私,小人则只会结党营私而不会包容他人。”

与前两个词一样,孔子也没有给小人一词下定义。在《论语》中,小人很多时候是中性词,与大人相对出现时,它的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或是指代普通百姓。只有与君子相对出现时,通常才有贬义。

当然,很多时候一说到小人,大家自然会联想到专指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坏事的人。可见,君子、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德,而不在于人。

最后来总结一下。在《论语》中,君子多数情况下,是指德才兼备但不求位置的人。君子不求位,不是厌世退隐,而是有积极的入世观,能做到“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大人是指有位又有德的人,有君子之德而获其位者,才称为大人。君子和大人相比,君子在于有风骨,大人在于有胸怀。

小人呢,《论语》中的小人是可以成长为君子和大人的人。用什么方法?孔子的回答是“迁善改过”。

如果只是看表面,君子、大人和小人非常容易区分清楚,看位置就一目了然。但现实生活中,会碰到伪君子,也会碰到真小人,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加可恶;会碰到伪大人,也会碰到真小人,伪大人比真小人更加恐怖。

                                                                         二0一九年四月九日于书院

备注:本文于2019年4月26日发表于《梅州日报》读书版“思辨读四书五经”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