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兴 《宋史文苑传》,“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关于秦观的故里或故居,原本不是问题。近来,数位文化学者推发新说,几乎颠覆了传统的认知。笔者疑惑,就手头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新近考古发现,作文探讨于此,并求教于方家。 笔者手头的《淮海先生年谱》,对于秦观故里有清晰明确的记载。谱文:“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先生生。先生姓秦氏,名观,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为淮海先生。先世居江南,中徙维扬,为高邮州武宁乡左厢里人。”本子系《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书》第二十册,秦观二十八世孙秦瀛于嘉庆二年(1797)重编。其前言云:“始祖《淮海先生年谱》,为国朝初年先生二十世孙监察御史镛辑。盖本诸万历壬午(1582)先生十八世孙,武进族人名淇旧本而加以案语,考证益加强焉。”秦瀛编次年谱,“缺者补之,误者辨之。凡瀛之所案,但书案字于每条之上。其旧案及族父所加增者则书案某先生云云,示不敢掠美前贤也。”依照秦瀛氏的编谱原则,皇祐元年的这段文字无有案语,当是明代秦淇旧谱的原貌。也就是说,关于秦观故里的记载,可溯及至万历壬午年。所谓徐培均先生所本,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之《秦氏家谱》,自是坊间传言。 近阅《绍兴十八年(1148)同年小录》,内有高邮进士秦渊,于辨明秦观故里当有所裨益。所谓同年小录,即同一科登第进士个人简历汇总,有点类似于大学个人基本信息表兼同学通讯录。《四库全书》纪昀等案:“《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宋王佐榜进士题名录也。考宋时廷试于榜唱名,谒先圣先师,赴闻喜宴。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具书之,谓之同年小录。”“次载策问及执事官名,又次载进士榜名,又次载诸进士字号、乡贯、三代。”“宋代同年小录今率不传,惟宝祐四年(1256)榜以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为世所重。而是榜以朱子名在五甲第九十,讲学家亦递相传录。”所以,在宋代仅存的两部同年录中,绍兴十八年者,实因之于朱熹的福佑。 同年录虽称小录,却是实录,其文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小录》首载第二甲,“第十九人秦渊(右迪功郎)扬州髙邮县武宁乡左厢里。”次载第二甲,“第十九人,秦渊,字处静,小名郭哥,小字仙卿,年三十六,三月初一日生。外氏江偏侍下第二,兄弟三人二举。先娶王氏,再娶蒋氏。曾祖詠,故内殿崇班,赠左朝议大夫。祖定,故朝奉大夫,赠左中奉大夫。父规,故右朝奉大夫。本贯扬州髙邮县武宁乡左厢里。祖为户。” 不佞以为,弄清宋代高邮秦氏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秦观与秦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确定秦观故里或祖居地的关键。2011年,扬州蜀冈路东侧吕庄地段出土了两合宋代墓志,《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并序》和《宋故长乐县君朱夫人墓志》。经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束家平等人的整理辨识,确认为秦观之先祖,秦詠及其夫人朱氏之墓志。从文字上看,秦詠的身份为“宋故内殿崇班”,也就是秦观的大父承议公。墓志邑人孙觉作文,赵挺之书,邑人孙升书盖,金陵袁居中刻。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秦詠卒于元丰六年(1083)正月二十五日,朱氏卒于熙宁七年(1074)十月下旬。其家族谱系,“曾祖裕。祖禹。父玫,赠左监门卫将军”。《小录》,“(秦渊)曾祖詠,故内殿崇班,赠左朝议大夫。”墓志题名亦称秦詠内殿崇班,乃其最终的官号。赠左朝议大夫,为身后的封官。对照《小录》与墓志两文之“(秦)詠”,所载当是同一人,系秦观祖父,秦渊曾祖父。墓志铭,“子三人:曰完,蚤卒。次定,宣德郎。次察。女三人:长蚤卒。次适酸枣进士李潨。季适同郡刘绶,亦先公卒。孙八人:曰观、震、鼎、升、蒙、涣、益、兊(兑)。孙女四人。曾孙二人。曾孙女三人。”孙辈中,首为秦观,乃秦詠之长房长孙。铭文中的秦完,论序应该就是秦观的父亲元化公,秦定当是秦观的叔父。《淮海先生年谱》,熙宁三年,“叔父定登叶祖洽榜进士第,授会稽尉。”元丰二年,秦观“如越省大父承议公及叔父秦定于会稽。”秦察,则是秦观的次叔,史载不详。《小录》,“(秦渊)祖定,故朝奉大夫,赠左中奉大夫。”秦定与秦观为叔侄关系,与秦渊为祖孙关系。 墓志铭,秦詠孙辈八人,曰“观、震、鼎、升、蒙、涣、益、兑”,未见秦规的名字。推而论之,其一,秦规乃秦观以外孙辈七人中的一人之异名;其二,元丰六年铭文之时,秦规尚未出生。秦渊绍兴十八年登第时三十六岁,当出生于徽宗政和三年(1113)。倘以秦定守制结束后的元丰八年起计,秦规政和三年已届二十九岁,育子秦渊,也是合乎常理的大概率事件。秦观与秦规,观弟觏、觌,其名字皆取见旁,符合古人命名的通例。秦规应该就是秦定之子,秦观的堂弟。秦观子秦湛,秦规子秦渊,其名皆用水旁;秦湛字处度,秦渊字处静,亦取排行之意。结论,高邮秦观与高邮秦渊,实为堂房叔侄关系。 列一宋代高邮秦氏世系表:秦裕-秦禹-秦玫-秦詠-(完、定、察)-(观、震、鼎、升、蒙、涣、益、兑、规?)-(湛、渊)。 “秦渊,本贯扬州髙邮县武宁乡左厢里。”《宋史地理四》,高邮军,“建炎四年(1130),升承州,割泰州兴化县来属;置镇抚使。绍兴五年,废为县,复隶扬州,以知县兼军使。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绍兴十八年,高邮为扬州辖县,故《小录》称“扬州高邮县”。康熙《高邮州志》卷之五“五宁王庙”,“在三垛镇南。《南史》武宁王大威,字仁容。梁简文帝第十五子也。大宝元年(550)封,二年为丹阳尹,遇害三垛。故立。”武宁乡,因南朝萧梁武宁王大威封号而得名。唐人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宋人因之。而左厢里,当为宋代武宁乡下辖之一里。这里的乡与里,实为乡村基层行政区划,有如今日之行政乡(镇)与行政村。《小录》,“第一甲第一人,王佐,绍兴府山阴县禹会乡广陵里”;第五甲,“第九十人,朱熹,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祖居徽州婺源县。”其乡其里,皆类此也。 隆庆《高邮州志》第一卷“厢里”条,“今制州志所统,在城为厢,在乡为里。州有六厢八十里,共八十六里。”“武宁乡在州治东,辖五村三十里。曰三垛村,七里;曰柘垛村,四里;曰兴义村,四里;曰中临村,八里;曰茆垛村,七里。” 秦渊,字处静,“本贯扬州髙邮县武宁乡左厢里”,当对应今日之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一带地域。高邮秦氏本一脉,行文至此,则秦观之故里或祖居地,也就不言自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