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織繪】大明格古之明代官补

 掌染草2012 2019-06-06

明《徐显卿宦迹图》局部中的官员形象

补服品级制度起源于明代,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示和区别官员的身份等级;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艺术品,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之等级森严的环境下,补服图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图案设计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随着读书出仕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加深,明代文官体系日渐庞大和巩固,反映在文武官补服上,其图案反映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其特色是日渐精致、简洁干练。

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

一品:文官仙鹤,武官狮子

二品:文官锦鸡,武官狮子

三品:文官孔雀,武官虎豹

四品:文官云雁,武官虎豹

五品:文官白鹇,武官熊罴

六品:文官鹭鸶,武官彪(似虎的小兽)

七品:文官鸂鶒(鸳鸯),武官彪

八品:文官黄鹂,武官犀牛

九品:文官鹌鹑,武官海马

未入流杂职:练鹊

风宪官:獬豸

一品文官仙鹤.                           二品文官锦鸡

三品文官孔雀.                          四品文官云雁

五品文官白鹇.                          六品文官鹭鸶

七品文官鸂鶒(鸳鸯)                         八品文官黄鹂

九品文官鹌鹑.                                  未入流杂职 练鹊

公、侯、驸马、伯:麒麟                     一品二品武官狮子

三品四品武官虎豹                        五品武官熊罴
七品武官彪                             八品武官犀牛
九品武官海马                          风宪官:獬豸

公、侯、驸马、伯:白泽

线稿出处《万历会典》

明代文武官服补子,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朝廷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从明清题材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众文武官员头戴官帽,身着官服,胸前、背后皆配有动物图案,仔细观察,其图案又有所不同,因官职大小不一。此官服之图案部分乃制衣后补缀而成,因而被称为“补服”。明代的补服与清代的补服都属于官服。亦作“补袍”或“补子”,作为表官阶、明身份、别贵贱的标志。只要一一望补服上的图案式样,便可知其人之品位官阶。

一品文官仙鹤补子

图片来源是李雨来先生撰写的《明清绣品》第118页



三品文官孔雀补子

五品文官白鹇补子

六品文官鹭鸶补子

七品文官鸳鸯补子

八品文官黄鹂补子

明朝开国初期仿元制,并不禁止六品以上官用四爪龙(蟒)纹样。明初官服,一二品浑金花,三四品金搭子,五品金袖膝襕;六品以上许服四爪龙,七品以下文官不许用龙凤纹,只许用金六花;八九品用金四花。到洪武二十四年,才规定文武官官服(补服)纹样。补服选用的禽兽都被赋予道德含义。武官用猛兽,寓意自不待言。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官员和谏官用獬豸,以其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文官的禽鸟多为品性高洁的,比如鹭鸶和白鹇寓意品性高洁(鹇鹭之洁),云雁寓意忠贞等等。

公、侯、驸马、伯麒麟补子

一品二品武官狮子补子

三品武官老虎补子

四品武官豹补子

缂丝五品武官熊补子

九品武官海马补子

都御史獬豸补子



作为一种表明身份、彰显秩序的体系,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之等级森严的明代环境下,补服图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其图案设计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并与民间广泛流传的吉祥图案的应用相得益彰。比如,代表文官的最高等级的仙鹤,同时也是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中的重要元素,仙鹤代表富贵吉祥和长寿,在民间多有使用。

文官中能升任到最高级的人通常已年长,故一品仙鹤补服的图案设计后来添加祥云、松柏、花卉等纹样,与民间吉祥图案相近,构成一幅寓意吉祥的精美图画,京城中长期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他们以各种工艺才华服务于高级官僚阶层、自是尽心尽力,故在官员补服图案制作上,官方和私人都有条件下大气力,聘用最好的工匠艺人制作,甚至不远万里,从苏州、江宁等地制作完成再专人押送至北京。

其他各品级官员的补服图案设计及制作也大体如此,二品文官补服主体图案是锦鸡,辅助装饰图案一般采用芙蓉花,与锦鸡图像相得益彰等,当时很多官员都能自行聘用工匠艺人设计制作补服,让自己的补服与同僚有所区别。这些都使明代文官补服图案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官员等级标志与民间的吉祥寓意和文化结合起来,也接地气地反映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明代初年的补服图案是用织锦工艺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后来以织锦工艺单独制作在一块底料上再缝缀于袍服上;底料色彩也不局限于官袍颜色,总体风格、制作工艺逐步繁杂。随着明代社会面貌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官员补服的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锦演变为以织造和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尤其是缂丝工艺,能在图案中呈现立体的精致逼真的效果,故在高级官员补服的设计制作中被广泛采用,今天很多博物馆中收藏的明代补服都可以看到缂丝工艺的运用。

明代官员常服有红、蓝、绿等颜色,一品至四品为红色、五品至七品为蓝色、八九品为绿色。为了对应并衬托补服图案效果,明代补服图案常以土黄、石青、桃红等颜色做底色,再饰以各种图案和装饰元素。明代补服装饰图案崇尚简洁大气,禽兽造型较大,特征明显、色彩鲜明,整个图案是典型的单独纹样,不同等级文官补服图案中的飞禽造型较为趋近于写实。明代前期、中期的文官补服图案多用双禽表现,后期改为单禽,单禽造型舒展,较先前双禽图案中的鸟体型大些,且背景装饰元素逐渐趋于简洁,故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整体造型和观感趋于干练简洁,在织绣、缂丝等制作工艺的映衬下,整个补服图形的装饰效果更为传神。不过总体说来,因为各地各时期的工艺手段有所差别及交通通信、资讯来源的不平衡,各地各时期所设计、制作的补服图案仅能根据制度规定选用大体动物造型,但在细节上无法统一,只能任由工匠艺人在一定框架的约束下自由发挥,不过这也为今天的工艺美术人员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图案艺术资源,便于探寻当时的图案设计之风貌。



北京巨力 明万历 端午正龙补子 

成交价75万人民币



佳士得 明代刺绣麒麟方补

成交价29万港币




中国嘉德 明早期 红地绣金飞龙方补

成交价60万人民币

纽约佳士得 明万历立龙方补

成交价5,5万美金 



香港佳士得      缂丝团龙戏珠万寿园补

成交价138万港币

《以上价格均为落槌价加佣金的价格》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藩王及以上皇家成员,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则用于文官、武将等官吏。

据明史《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著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需要说明的是,明清补服只是在《会典》等文献里面给出指导性意见,官员补服的胸背补子要自行制作,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级的官员,补子图案也不完全相同。另外“犀牛”多被织造工做成两角水牛的样子。

图文整理:织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