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骂“丑八怪”太难过?别自卑了,郑板桥也曾是丑八怪

 老黄说史 2019-06-06

人们常说的“丑八怪”是指哪八怪?“丑八怪”是指哪八怪?原来与美丑无关。

在汉语大家庭中,有一类三字组成的俗语,形象生动,且朗朗上口,诸如“白日梦”、“半边天”、“保护伞”、“背黑锅”、“穿小鞋”、“马后炮”等等。在这类三字组成的俗语中,有个用来形容相貌丑陋的俗语,叫“丑八怪”。那么,“丑八怪”指的又是哪“八怪”呢?

其实,“丑八怪”表示的并不有八种丑法,其原始出处而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画派——扬州画派。扬州画派,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其中,尤以被人冠以“扬州八怪”的一帮书画家最为著名。“扬州八怪”到底是指哪些人,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说法虽然并不统一,但是,被人所普遍认同的,当为清人李玉棻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所列的“八怪”。

这八位书画家分别为汪士慎(1686-1759)、李鱓(1686-1762)、金农(1687-1764)、黄慎(1687-1770后)、高翔(1688-1753)、郑燮(郑板桥)(1693-1765)、李方膺(1695-1755)与罗聘(1733-1799)。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所以,“八怪”的队伍才如此“庞大”的。

这些画家之所以会如此集中地出现在扬州,是与扬州当时的发展分不开的。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

当时的扬州,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在这些以市场为主导的画家中,“扬州八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与当时的主流画家的画风大异其趣,因而遭到正流画家们的排挤与打压,称他们为“八怪”,是语含贬义的。

“扬州八怪”画风的形成,还要得益一位前辈画家石涛、徐渭等人,尤以石涛的影响为著。石涛(1642年-1708年),原姓朱,名若极,明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由于幼年遭遇家国之变,遂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不仅能写会画,还是一位书画理论家,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其主题思想就是,“我手写我心”,不必拘泥古法,要有创新,从画法到题材,都可随性发挥,因而,他的绘画理论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影响。

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把生活化,平民化的题材都搬到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丑八怪”一词因而开始流行于世。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