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先的故事 48.宋前时代(上)

 金色年华554 2019-06-06

封面是我前段时间去北京密云的古北口拍的明长城。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之前的部分中,我把隋朝—唐前期的事情,称为“隋后时代”,而在这一章,我又搞出了一个“宋前时代”,合着整个一个大唐朝,直接让你给肢解了不是?

不过,无论王朝怎么分割,你能够明显发现的一个事情就是,这唐朝的安史之乱,确实事实性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分割线,甚至可以说,在这时候的唐朝,无非是为之后的五代十国、宋朝的一个前奏而已。

记得小时候我妈妈和我讲,“我小时候听刘兰芳讲《岳飞传》,一直在想这个铁浮屠、拐子马的女真人,那得是个多么野蛮的地方啊,没成想人家首都就在咱家旁边(哈尔滨阿城区)“。

如今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烤串的东北,也正是这个时候,才正式进入了“中国”的视野。

无论晚唐还是宋朝,我们太多的历史作品,都是围绕着中原王朝叙事,然后放眼如狼似虎的塞外蛮族,看起来让人对窝囊的要死的弱宋恨铁不成钢。然而对于唐之后一直到明朝的500来年,却正是世界从“地区史”转向“世界史”的一个过程,也是古代——近代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如果这么来看的话,那些曾经非常边缘化的“蛮族”,反倒世界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区域,所以我也想通过这一视角,带领大家领略一个不太一样的“宋代”。

1,河北三镇

关于安史之乱之后,帝王将相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不想过多叙述,要知道当一个王朝锐意进取的朝气不复存在之后,内政出现紊乱的概率大幅提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就说唐朝为了解决安史之乱这个烂摊子所使用的方式,基本上就造就了唐朝至死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唐政府为了尽早地结束安史之乱,让安史将军——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等,分封到安禄山起兵的幽州、河北地区,其中李怀仙据范阳(幽州)、李宝臣据成德(河北中部)、田承嗣据魏博(河北南部),三位大哥全部成为节度使,整个河北地区实质上已不归唐朝控制,这些安禄山的将军也根本不把唐朝的恩德看在眼里,甚至给安禄山、史思明立了祠堂,当成“先帝”一样来崇拜,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候河北的情况——

要说“节度使”这个玩意,本来是唐玄宗时期为了提防突厥、契丹、吐蕃等强权入侵所设置的常设军政一体化组织,没想到随着河北大王安禄山的崛起,彻底的玩臭了这一项制度。节度使也因此从边防部队彻底遍布全国,不仅仅这些安、史将军成了新节度使,就连那些帮着唐朝平乱的军人,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军阀。唐朝中央政府不说政令出不了长安,最起码这河北三镇,那是基本管不起的。

也就是唐朝底子实在是太厚,就这样的一个情况,加上气候还不断变冷天灾不断,这唐朝应是又挺了150多年,但是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唐高宗时候那个西到波斯,北控戈壁,东日高句丽的超级大国了——我们还是从北、西、东三个方向,来看一下唐朝领土的萎缩,之后上图——

  • 首先,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北边那个唐朝钦定的东突厥旧地的管家——回鹘就开始有点不听话了,就在安史之乱的当,回鹘那边以帮着主人扫逆贼的口号,先跑进南边占了不少便宜,随后更是和唐朝貌合神离,勒索不断,但是总的来说,回鹘可谓是整个中国塞北王朝里最友善的一个,也是最友好的一位了,一如如今汉维友好共建中华民族伟大……(雾)。

  • 北边的回鹘没成什么大威胁,但是西边的吐蕃,可就不是好惹的了,人家吐蕃在你盛唐的时候都让你头疼,别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了,所以不久之后,西藏历史上最为骄傲的光景过来了,人家越过昆仑山,切断河西走廊,彻底占有西域,可以说一直以来没啥存在感的西藏地区,竟然成为了比北方还要强大的一个强权,和回鹘接壤,唐的西部彻底被封死——

清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可以说,丢掉河西、西域的唐朝,那个“世界帝国”的梦想再也不复归不说,就连自己的关中大地,也快变得岌岌可危了。

不过到了这里你也会发现,怎么在这东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叫做“渤海国”的玩意,这名字乍一听,还以为是个什么大连威海的国家呢,这到底是个啥玩意?

我们的旅程,终于可以来到我的家乡了,这好像也是我写到现在,都没怎么好好写过的地方,但却就是这个地方,造就了这之后500多年,甚至直到现在的历史变迁。

2,白山黑水

如果在北京居住过,应该知道,在我们一路向北的时候,我们就会看见京北昌平、顺义的连绵群山,那里不仅有十三陵,也有不少的温泉水库,一直以来也是繁忙的北京人休闲度假的美好去处。(没有任何做广告的意思。)

不过就算是群山,也会有关隘和山口。北京在向北的方向,有着一个向东北,一个向西北的高速公路。向西北的为代号G6的京藏高速,我们以后会说到这条动脉,不过这一次的主角却不是它。

我们这次说的,是在北京的三环东北角,也就是太阳宫桥那边,会出现一条往东北方向,通往望京的高速公路——京承高速,这条公路承载着北京东北方向的巨大车流量,每到早晚高峰,几乎就成了大型停车场。

一个仅仅从北京通往承德的高速,为啥会如此的重要,这条道路的尽头的承德,到底有着什么意义呢,难道仅仅是个“避暑山庄”么,我们沿着这一条线,去看一看——

我记得我在讲汉朝的时候说过,如果说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和黄沙戈壁的蒙古高原,除了一个“河西走廊”之外,没给中原留给什么通向西域的道路的话——那么在东北方向,却也是非常对称——因为在北京的北部,一个巨大的山脉“燕山”插向大海,只留下了一个并不宽敞的通路“辽西走廊”,著名的山海关,就是扼住了这个走廊的大门。

如今的辽西走廊,是京哈线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东北进入华北的大动脉。记得我们在讲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就说到他在如今的山海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诗,足以反映出“辽西走廊”的险要和壮美,不过这一条大海与山脉形成的通路,其实一直以来充满险阻,河流不多、人口稀少,所以在古代开发的并不完善。对于如今的北京,古代的幽州来说,为了经过营州(辽宁朝阳)这个东北重镇,比起走鸟不拉屎的辽西走廊,不如稍微走走山路,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京承高速”所要行走的路线。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前面说的,陈胜吴广被搞到“渔阳”戍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仍然是这个京承高速所要经过的重要地区——北京密云,在密云的边界上,就存在一个古代重镇——古北口。

我们的封面,就是在这个京承高速穿越燕山,冲出北京的重要关口——古北口拍的。(安利一下,那边的司马台长城以及新修的古北水镇都不错,可以去玩。)

只要走过这个燕山的山口,我们就可以到达京承高速的重点——承德,正是这个小小的城市,才是传统意义上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十字路口,在这里,一条大河在这里的山谷中发源,最终冲入东北方向——豁然开朗的东北平原——成为东北南部最重要的母亲河——辽河。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应该知道,我们前面所说的,契丹的龙兴之地,就正好是辽河流域的“赤峰”、“通辽”一带,辽河流域是东北南部重要的支柱,也是历史上乌桓、鲜卑慕容部以及我们之后的主角——契丹的核心区,话说回来,这个契丹和乌桓渊源很深,而且他们也终究要与鲜卑的后人重新勾上关系,不过关于这个事情,我们就之后再说了。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能想到,为什么安插在如今辽宁朝阳(营州)、北京(幽州)的安禄山,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契丹,并且越作越大,我们也能知道,那群和契丹渊源颇深的河北三镇,明明并非世袭,却还能长期独立于唐政府之外,进行军政府的“选举”,可以说,河北三镇的存在,也为契丹持续输入中原文化并逐渐做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我们已经说了东北南边的母亲河“辽河”,那么东北北边是不是也存在一个母亲河呢,相信看了前面那张图的话,大家应该也就有个了解了。

在上图中,我标注的一条和辽河颜色一样的蓝色河流,就是东北北部的母亲河——松花江,也是东北重镇吉林、哈尔滨、佳木斯的母亲河,这条河在古代曾被称为“粟末河”,松花江和辽河一南一北,以中间的“松辽分水岭”为界线,分别冲积出辽阔的东北平原。

松花江这条大江除了自己本身以外,还有两条重要的支流,一条是从大兴安岭发源向南流淌的嫩江,黑龙江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就坐落于嫩江江畔;另外一条则是发源于长白山的牡丹江,它开山辟岭,成为渔猎民族的天然宝库。

而这所有的大江,终将流入世界第10大河——黑龙江之中,也就是上图最上面那一条黑线,这条大江我们之后也会多次的提到,其实很多人应该不知道,这条黑龙江不仅是世界第十长河,流域面积更是远远大于黄河。

那么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生活着什么族群呢,我们来看一下——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要知道这之后的历史,还真就是由这群家伙谱写的。鞑靼-室韦民族,和那个给中国带来巨大政局变动的鲜卑渊源极深,或者可以说,这群人本身就是留在塞北的鲜卑而已,伯希和甚至认为,这个室韦不过是鲜卑的同名异译。

我们应该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那个被突厥干掉的柔然,本身就是一个以鲜卑人为核心的政权,而在突厥人的世界里,它们对外族人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称呼,那就是“鞑靼”,所以现在一般认为,鞑靼、室韦本为使用同一语言的亲族部落,而鞑靼更多是游牧于大兴安岭以西的柔然残部,而室韦则更多是徘徊于山岭草原林木之间的放羊汉子。

我说室韦这个词大家看着可能别扭,但是如果看到里面的那个“蒙兀室韦”,大家会不会联想到后来的一个BUG民族呢?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不过人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生活在黑龙江上游以及嫩江流域。

那么在黑龙江下游、松花江流域生活的,就是上图里面的“靺鞨”(音墨盒)人了,这个靺鞨有一种说法是“林中百姓”的含义,顾名思义,它们是生活在相比于上游湿润的下游森林、河道之中,从事着渔猎生活的兄弟,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那个“乌苏里船歌”,这就很好的反映了靺鞨民族的生活。

我说靺鞨这个名字,大家可能觉得看着就别扭,但是如果我说他们以后的另一个名字“女真”的话,大家应该就不陌生了,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靺鞨人和室韦一样,同样分为很多部落,其中最为好听的,就是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部——以及生活在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我们经常会听说,这东北是“白山黑水之间”,其实不外乎源于此,不过这黑水部天高皇帝远,白山部生活在大山之中,这个文化水平都十分令人捉急,但是战斗力嘛,那肯定是穿着貂带着金链子,一啤酒瓶子就削脑袋上了。

除此之外,大家是否记得我说,这松花江古称“粟末”,那个粟末部就生活于松花江畔,这位比起白山黑水这两位,就要文明很多,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曾臣服于高句丽,很可能比起那些打渔打猎的兄弟,在这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已经有了一定的农耕基础,甚至也受到了中原汉地的文化影响。

除了白山、黑水、粟末这三大部分,靺鞨部落中还有伯咄、安车骨、拂涅三部,它们基本都生活在白山和粟末两部中间(松花江上游以及牡丹江流域),势力也不是很大,名字也不咋好记,所以看一看就成了。

在高句丽被唐朝灭掉之后,为了收编同化这群好战的粟末靺鞨人,唐政府把他们大量迁入营州,也就是上面那个图的辽宁朝阳,其中有一个叫做乞乞仲象的粟末靺鞨人,就这么一脸懵哔的从黑龙江老家到了辽宁。

这之后的事情,我们之前也讲了,契丹本已归附唐朝还改了李姓,没想到武则天在位的时候,老大李尽忠和大舅哥孙万荣造反,还攻入了营州城,一言不合就给人改名的武则天给他们改名“李尽灭”、“孙万斩”,可能是让武则天咒的。这位李尽灭不久之后就病逝了,在狄仁杰的担保下,契丹贵族李楷固投奔武则天,契丹才重新归顺。

没想到契丹是归顺了,那个靺鞨人乞乞仲象反而造反了,他带领粟末靺鞨人另起炉灶,打算反抗唐朝,武则天屡次招安不成,最后只能派李楷固前去追缴,不久之后乞乞仲象病死,他儿子大祚荣子承父业,继续对抗李楷固,最终他统合靺鞨白山部以及那三个名字很别扭的伯咄、安车骨、拂涅部,建立起了靺鞨人的部落联盟,真正落实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能敌”,大败这位契丹将军,随后便称王——建立了一个属于靺鞨人的国家——震国。

不过面对随后的盛唐,渤海国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自然也就表面上归顺了唐朝,唐玄宗也给大祚荣赐名“渤海国”

渤海国和盛唐关系非常融洽,它大量学习唐朝的先进经验和文化,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建筑工艺、佛教文化体系,就连中原王朝的记载中,都称呼这个王朝为“海东盛国”。

那么我们也知道,自从安史之乱唐朝衰败之后,这海东盛国也就和唐朝彻底闹掰了,他和隔壁的契丹共同成为了东北并存的两个强权,也给了唐朝节度使存在更大的理由。

已经萎缩为纯中原国家的唐朝,再也不是那个一呼百应的大哥了,不仅如此,朝廷内部的党争、宦官的专权、甚至宦官和节度使一起搞的专权,更是让唐朝的部分皇帝如武宗、宣宗努力续命,但还是终究走上了陌路。

3,李克用和朱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黄巢

有一次我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身上的很多属性,还真是和唐朝的灭亡脱不了干系。一方面作为安姓,咋说也能追溯到那个古时候的粟特外族,另一方面,我家本出身山东菏泽安氏,后来爷爷去了哈尔滨念书,但是在户口本上,却也一直写着一个“山东省曹县”的祖籍。

黄巢,820年生于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曹县),家里是“盐商”出身,生活其实是很富裕的。不过看到这里你也应该发现了,盐商?盐这玩意不是基本都是官营的东西么,可是前工业时代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啊,怎么可能有盐商的出现?

唐朝的盐业,经常性属于“官方买卖、私人加工”这样的合作模式,但是安史之乱之后,逐渐衰落的唐朝把盐业这样的经济命脉一炒再炒,导致老百姓嘴里都要淡出个鸟,而中央那边——“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而黄巢这哥们,正是个祖传的私盐贩子,因为连年的天灾,本就衰弱的唐朝更是不堪重负,经济几乎崩溃,导致民间卖盐的情况已经不能被遏制,这些卖私盐的就和贩毒的一样,拉帮结伙形成“盐帮”,黄巢家族就是盐帮头领一级的人物。

不过黄巢这哥们知道,就算自己家里挺有钱,也能受到良好教育,但是按照中国一贯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人家还是想当个公务员搞个正经工作,于是便屡次去长安考试,然后屡次就都考不上。

有不少人都会拿黄巢和1000年后的洪秀全相比,毕竟俩人都属于落第之后搞革命,搞了一半没搞成,但是总体来说黄巢是比洪秀全高上一个档次的,毕竟洪秀全连个举都中不了,但人家黄巢可是考进士科的。

黄巢因为考试实在是考不上,愤而罢考,留下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回家继续当自己的盐帮老大去了。

不久之后,历史给黄巢布置的舞台,就搭建好了,黄巢同乡,隔壁县城(鄄城)的盐贩子王仙芝——造反了

这王仙芝的名字看起来也很眼熟,作为黄巢的同行,这兄弟明显走了不一样的路线,他对体制内的事情看似并不感兴趣,而是喜欢四处游走混迹江湖结交好友啥的,因为干的本来就是违法的勾当,还练就了一身反追捕的好武艺,等到又一次天灾大起,大量关东流民跑到王仙芝处,表示实在不行就反了他娘的吧。

不知道是不是王仙芝放出来的,反正当时就存在一个流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总之王仙芝带着这几千人,号称“平天补大将军”,展开了反唐行动,不久之后就占领了黄巢的老家曹县,黄巢一看我说什么来的,我的菊花大业这就要开始了,于是也带着自己的盐帮几千人表示要入股,最终王、黄形成联军,就和陈胜吴广一样,起义军迅速滚雪球到几万人,要说这河北三镇也正是看热闹,并不想参与太多,于是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占中原,眼看着就要杀到长安去了。

这么一来,唐军直接就害怕了,迅速表示要招降王仙芝,给了他一个“左神策军押牙”的官,王仙芝也是个没啥见识的,就有点动摇。黄巢一听卧槽你怎么直接就诏安了?我还不是混不上公务员才造反?而且你唐朝为啥只诏安他不诏安我?

就这么点一个事,也不知道王仙芝那点江湖功夫都搞哪里去了,被黄巢胖揍一顿打了个头破血流,只能悻悻作罢放弃了当官的念头,但是从这个事也能看出来,这个王仙芝也根本不是铁了心推翻唐朝,可以说,这个没有梦想的人啊,那就是很容易战胜的。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这个王仙芝有了几次军事挫败之后,就又想投奔了,他派了两个亲信手足跑到唐朝大将宋威那里谈判,没想到这位大将军直接给人家杀了,然后上报中央说“在征战中斩首敌军大将”,王仙芝大怒而攻宋威,结果大败亏输,自己也身死人手。

朝廷本以为把王仙芝干掉,起义军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王仙芝的这个好兄弟黄巢,才是后劲更足的存在,黄巢号称“冲天大将军”接盘了绝大多数的起义军,但是此时的唐朝也下了血本,屡次战胜黄巢,黄巢只能假意投降,以观察唐军情况。

不久之后,黄巢重新反叛,他重新制定了一个别样的计划,既然不能轻取长安,那我就往南方打——

黄巢的起义军一路杀向南方,整个唐朝赖以生存的南方经济命脉被切断,大军势如破竹的一直冲到了岭南广州。黄巢这人十分残忍,跑到哪里都疯狂杀人,而且这位落第大王可能对那些儒者,尤其是那些考试不挂科的学霸有着刻骨仇恨,各地的名门也没少被杀。最终导致在黄巢起义的传说中,出现了这位大魔王拿大石头舂人肉做军粮的故事。

各位不妨找点兔子(有内脏的)试一试,以看看这种事情的可行性。(兔兔那么可爱……)

黄巢把该得罪的得罪了个遍,但是却把唐朝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广州给破坏掉了,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黄巢造成了个贼窝,但是因为卑湿水热的气候以及瘟疫横行,黄巢不得已开启了北返的路径。

所以我们的黄大将军和洪秀全还有一点比较像,那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这义军根本就不是个恶性肿瘤,而是个到处游窜的寄生虫而已。而这唐朝本来就不大,还被这个恶性寄生虫绞坏了肚子里的肠子,等到他们杀到离心脏只有一公分的洛阳时候,唐朝就离玩完不远了。

黄巢从荆州折返杀入洛阳,不久之后攻破潼关进入长安,唐僖宗逃亡成都——

黄巢又一次回到长安,却是以“大齐皇帝”,建元金统的身份了。

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黄巢此时虽有几十万的兵马,但是他这个“大齐”所能统治的区域其实没有多少,黄巢只能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将朱温跑到东边招讨,宣布新王朝建立啦,你们这些节度使都该归我管啦。

唐朝都管不起这些节度使,你黄巢就管的了?

不过这个朱温,确实挺能干的,他本是在黄巢起兵不久之后,和哥哥朱存一起投奔的小兵,哥俩随着黄巢南征北战,朱存还在占领广州的时候一马当先,不幸战死,所以此后的朱温,就在黄巢军里如火箭一般上升,成为重要的将军。

朱温在外面拼命,这黄巢却在长安吃喝玩乐,“满城尽带黄金甲”已经是他人生至高追求了,至于之后的事情他其实并不咋关心。而唐朝绝对是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在唐将拓跋思恭、李孝昌等接连战败的时候,唐朝或许会议起了自己的本质,我曾经不是个世界帝国来的么?突厥人,不是挺能能打的么?

  • 要不咱们把那些潜逃在鞑靼的沙陀人请回来吧。

这个沙陀部是个啥玩意呢?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唐朝大干西突厥的时候,他们手下的处木昆、处月部落就非常能打仗,随着阿史那家族的崩盘,本来属于西突厥重要组成部分的葛逻禄、处木昆、处月等部落也都变得群龙无首,最后纷纷受到唐北庭都护府管辖,就像扶植东突厥的回鹘一样,唐朝在西突厥扶植了那个后来倒戈的葛逻禄。

说回来,这个处月,因为生活在如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带,所以也被称为“沙陀”,但是首领的名号还是叫做“处月”,等到晚唐的时候又被翻译成“朱邪”,其实都是一个词。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随着唐朝的崩溃,吐蕃的崛起,回鹘和吐蕃彻底切断了河西走廊,处月“民族主义”很强,失去唐朝的他们非常害怕被回鹘吞并,所以他们宁可投奔了吐蕃以供趋驰。

但是吐蕃却并不放心这个处月,他总怕他们又跟了回鹘混,就给他们弄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去,没想到不久之后回鹘又攻占了凉州(甘肃武威),吐蕃说卧槽你回鹘是盯上我的沙陀宝宝了是吧,随后就又打算给他们迁到河西的巴丹吉林沙漠里,说反正你们从沙漠中来,那就到沙漠中去吧,大致是这么个情况——

沙陀一看,你这吐蕃靠不住啊,我们这种墙头草民族对你已经够忠心的了,没想到你还要给我弄沙漠去,不玩了,如果怎么说都是东迁,和你们这群尼玛混,老子还不如投奔唐朝呢。

唐朝一看,那简直是热烈欢迎啊,不过唐不是不知道这群自我意识很强的沙陀人,觉得把他们迁到离回鹘吐蕃远一点的地方为好,所以就像当时汉朝对付南匈奴一样,唐朝把他们安置到了山西,赐李姓,后来老大朱邪赤心也就变成了“李国昌”,他儿子也就叫了很中原的名字“李克用”,骁勇善战的沙陀军,很快成为唐末屡次镇压叛乱的重要兵源。

不过这个沙陀人,确实反复无常,因为唐末屡次饥荒,沙陀军的补给也受到了大量的削减,没想到李克用直接干掉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造反了,唐朝一看这还了得,倾尽全力收复了失地,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只能逃亡鞑靼部,以求自保。

没多久,这不就黄巢造反了,唐政府这时候才病急乱投医,赦免了李氏父子的叛逆罪,要知道按照唐律这可属于“十恶”不赦的罪名。唐命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只要干掉黄巢,荣华富贵,金票大大地。

此时的李国昌已经年老,他儿子李克用已经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这爷俩一看,你这时候求到我了?于是跑到山西疯狂抢掠一番,变成了沙陀人的根据地,打的黄巢军迅速溃败。

你说不对啊,朱温干啥呢?没错,朱温这时候也反了,在外面征战的遍体鳞伤的朱温,被长安玩耍的黄巢各种封还没占领地区的官,搞得他四处奔波,朱温这时候也看出来黄巢基本要完蛋了,直接一纸降书送给朝廷,唐僖宗在四川直接乐飘了——

“是天赐予也!”乃诏授帝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仍赐名全忠。

就这样,这位朱温同志,就盯上了一个“朱全忠”的名号。

要不说你也学武则天,就知道给人改名,等人家真造反了,你给人家改名叫朱全灭也不成了,不过要是仔细看看,这朱全忠,可就是“人王中心”啊,这是要当皇帝的命啊。

朱温反了、李克用来了,黄巢的梦也要醒了,李克用攻打黄巢军,那是非常残忍毫不留情,但是朱温攻打黄巢军,那可基本就是安抚加收编,只是希望把军队从姓黄变成姓朱而已。仅仅一年,黄巢就被李克用打出长安,李克用至此基本获得山西全境,成为“河东节度使”。河东也成为他后来的根据地。

而黄巢的大量部队,也基本都成了朱温的队伍,朱温成为“宣武节度使(河南节度使)”,最终在李克用、朱温的共同作用下,黄巢的齐军大败亏输,黄巢最终于山东省莱芜虎狼谷自杀。

轰轰烈烈的黄巢之乱结束了,但是这天下,也基本快不姓李了,朱温、李克用这两个在皇朝之乱之中脱颖而出的将军,即将成为后来“五代”的真正缔造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候的情况——

所以,此时无论对于李克用来讲,还是对于野心勃勃的朱温来讲,如果谁要能获得河北三镇,最起码北方就是自己的了。

不过在上图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神奇的族群——党项人,这群人不是河东,不是河西,活动在黄河“几”中间下面的部分,这地方可就是黄土高原的正中,如今的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一带),不过,这群人本身也不是生活在革命老区的。

党项人呢,本属于羌族的一支,听到羌族,我们就该知道他们本应该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和藏族也是有着很深渊源的。而这个党项人,本就是生活在如今的青海地区的,但比较奇葩的事情是,这个党项联盟的领导部落,却被称为“拓跋部”,要说一个鲜卑人最为光辉的姓氏,咋跑到一群羌人手里了。

我们应该记得,在南北朝的时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从辽河流域也就是契丹那边,被迫迁徙到了青海,还建立了一个叫“吐谷浑”的政权,因为生活在一个地盘,党项羌和吐谷浑人还存在殷勤关系,如果说是某鲜卑人就这样混到了党项羌之中,又逐渐的爬到了首领的位置,倒是也可以理解的。

同样是因为吐蕃的崛起,和沙陀人一样,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在唐朝帮助下,战略大转移到了陕北。同样,在黄巢之乱的时候,首领拓跋思恭虽不比李克用势大,但是也在镇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后自然也是被赐了李姓,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号“定难军”,搞出了属于自己的边区政府。

熟悉历史的话应该知道,这个也就是后来西夏的前身了,这群人也即将在河西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不过这个时候党项人还远远没成气候,这些也是后话了。

那么在这之后,又会发生什么,而且此时的南方什么样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