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敛而张扬 谦冲且狂放——访香港广州书画会名誉会长梁君令先生

 读书耕云种月 2019-06-06


梁君令先生简介

梁君令先生,香港广州书画会名誉会长,香港油画雕塑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国书画会副会长,广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美国华人油画会会员,法国PA建筑师集团环境艺术设计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聘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梁君令先生,横跨油画、国画、雕塑、书法、诗词五大领域,曾游艺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就像一座艺术昆仑,集中西文化之所长。他为人低调,看淡得失,在艺术创作上却从不妥协,就像一位艺术狂人,沉迷于境,自成一体。他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人世万物的态度,也用作品记录生活中最动人的情感。

“家庭给了我

最好的艺术教育”

梁君令先生出生于广东惠阳的一个艺术家庭,其父是中国著名的版画家梁永泰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梁君令先生在幼时就已经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尽管父亲在他还只有十三岁时就不幸遇难,但父亲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

《细味人生》——梁君令、梁君度书画联展

在那个教育方式还相对古板,家长权威不容挑战的年代,梁君令先生的家庭却意外的开明。小的时候,梁君令很淘气,有一次他不小心把橙汁洒在了父亲的新衣服上,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突然来了兴致,说他染得挺好,让他多拿几个橙子来,最后父子两人一起用橙汁给那件新衣服染上了美丽的图案。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但留给梁君令先生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在那件小小的事情里,他看到了父亲的创造——如何用稀疏平常的对象营造生活的美。“父亲对我的影响在于思维,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一直影响着我。”

梁君令先生为招雪芬女士造像

父亲给了他思维上的启发,而母亲给他更多的则是音乐上的修养。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母亲却有着丰饶的精神世界,喜欢西方的交响乐,喜欢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和《天鹅湖》,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在这些世界经典旋律中成长,梁君令有了对于音乐的独特把握,这既成为了他今后创作音乐人物雕像的情感基础,母亲那种无论身处怎样的外部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于美的追求的姿态,也磨砺了他的艺术品性。

梁君令先生参加美国华人油画会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时于现场接受访问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并没有因为突然过重的家庭负担而降低孩子们的教育水平,反而立志要将梁家五兄妹全部培养成才,继续带他们聆听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画。“我的母亲是一个温柔、仁慈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我们兄妹的身上投入了全身心的关注,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她的培养和鼓励。”对于母亲的全情付出,梁君令先生既感慨又感激。

梁君令先生于南华寺碑刻前留影

父亲和母亲给了梁君令先生关于艺术的启蒙,其后,他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艺术之路。由于他高考的那年全国的美术学院几乎没有开放招生,所以他选择北上,并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美术设计专业。当年北影还处于青涩的发展阶段,师资力量不足,于是从中央美术学院调了一批老师过去,梁君令先生因此幸运地得到了更多名师的指引。在电影学院的几年,梁君令先生打下了扎实的美学基础,但这长久以来与电影的相处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依然执着地热爱着画画,于是在毕业之后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电影这条道路,重新南下追寻自己的理想。

国画《立桥风光》

国画《莲莲得籽图》

不管在何种境遇之中,梁君令先生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画笔。1973年,他曾与自己的三位同学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一起,去闸坡体验生活。那时候的闸坡还没有雷达,气象员的工作非常重要也异常辛苦,需要登上高高的观测点测量数据。见到此情此景,梁君令先生深受感触,于是创作了大型油画《台风信号员》,这幅画最终入选了1974年全国美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这在当时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国画《万里扬帆》

之后,梁君令先生离开家乡移居香港,并辗转于美国等地,在外的游艺生涯,让他的眼界和格局都大大打开,他作品的层次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在给作品做加法的同时,他却保持着自己一贯的纯粹,做好自己认定的事情,便不再要求更多。这同样是父母传授给他的价值观念,乐观处世,简单知足,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艺林漫步 徜徉自得

最开始是绘画,从绘画延伸到书法,最后拓展到雕塑,梁君令先生一通百通,涉足艺术的多个领域,他不断寻找着新的创造,在每一个领域都颇有建树。

沉静的热烈,平和的汹涌,静止的跃动,温柔的闪烁,一个个全然相反的释义,在梁君令先生的画中却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油画《龙柏颂》

油画《秋韵》

绘画,梁君令先生最讲究创新二字,“水无常态,木无常形,所以不能‘人云亦云’,要不落俗套,推陈出新,方能有进步。”所以在落笔之前,梁君令先生提倡创作者要想深一层,要有所悟,如果一幅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是大家都能料想到的,那它最终只能归于平庸。梁君令先生以自己作画的经验举例:“假如是画一幅下棋的画,如果单单画两个人下棋,就没什么特别的。我设想:两个臭棋佬在下棋,旁边一人观棋。但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而君子又岂能‘见死(棋)不救’,真真气煞人也。不看也罢!于是观棋者愤然离去。或者,我也可以画一幅:一个人轻轻松松品茗下盲棋,而另一个人却在满头大汗地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场景比单单画两个人对弈要有趣得多,故事情节也包含在里面。”

油画《不到长城非好汉》

油画《上善若水》

除了创新和趣味性,梁君令先生更强调的,是蕴含在作品中的哲思和情感。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不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忠实再现,而应是经过创作者精心筛选和提炼过的产物,所以创作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者是审美水平。“风景画不只是一张风景那么简单,内容的选取和构图都考验创作者的功底。”为了创作出一幅质量上乘的画作,梁君令先生极重视对于物体的观察,抱着一种“画云彩,要先把云彩看破”的决心,留意着万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梁君令先生还特地去修了文学课程,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在给作品立意的时候,他的习惯是先写一首诗,将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气韵先寄托在诗中,有了诗的雏形,再去思考画面的构图。如在画《龙柏颂》一画之前,梁君令先生写下了四句豪迈铿锵的诗句:“凌寒起舞笑西风,欲抱流霞翠更浓。上下千年铸铁骨,参天擎日一苍龙!”柏树的风骨在这几句诗中就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沿着这种感觉去走,这幅画要表现的主旨就变得更加的明晰。其后,他收集整理素材,把象征顶天立地的中华民族的龙柏画在高寒之地,下加牦牛衬托龙柏之势,一幅劲柏图就跃然眼前。诗画一起,相得益彰,让这幅作品有了更多文化层面的寓意。在梁君令先生看来,创作者主动提升自身的修养,不仅是对艺术的更高追求,更是对观者的尊重。

王国维曾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些画纸上的表达,即是梁君令先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他不停咀嚼着人生的奥义,并运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些吉光片羽记录下来,将生活的诗意直接铺陈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用一支毛笔创造出了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在长久的演变中,还形成了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彼此之间争奇斗艳,各展其美。在这些字体之中,梁君令先生独爱楷书,因为楷书既端庄秀丽又最见功底。

他曾于幼年时跟随麦华三老师学习书法,日日的勤学苦练,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他又从师于李苦禅老师,李苦禅老师见他的书法已经练到了相当的程度,于是点拨他去寻找另一层境界:“你的字,写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写了,要‘画’字。”他听了这一番话,宛如醍醐灌顶,终于悟得一个道理:写,讲究的是规矩,是章法,而画,才能给文字注入更多的生命,让其具有哲理和情思。古人常说的诗画同源,大抵如此。

在恩师的点拨之下,梁君令先生将他在绘画中积累的方法都运用到了书法的布局谋篇中来,对楷书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达到了更深的造诣,其后,他继续不断探索,在此领域又有了新的创造。

其一,他独创了梁氏“永字九法”。习字之人都知道“永字八法”,即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梁君令先生总结自己长期习字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永字九法”的理论,他认为“永”字在第二三划之间,还隐含了第九种笔划,即为“折”。这一折,正是全字最显力量感的地方,力含千钧,也是表现楷书个性的关键所在;其二,于2011年底,梁君令先生着成《楷书速成法》一书,指导人们如何在百日之内迅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他的这种提法与我们日常对于书法的认知是相悖的,在我们的认知中,书法艺术需要日常的点滴积累,练成绝非短期之功,梁君令先生却不认同此理,认为凡事皆有规律可循,只要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捷足先登。所以他根据人类的视觉特点和中国文字“抑左扬右”的美学规律,提出了练习的六个步骤:双钩、填墨、单钩填墨、对临、背临和自运。除了“整体比较,不要局部”之外,还在于“一点突破”,每天花半小时认认真真地练习八个字,一年半载之后,所得便可终生受用。

广东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林墉曾评价梁君令先生:“他喜爱书法入迷,达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爱书法是个性合一,有心练就,无意挥出,一气呵成,不用小技。”这么多年的亲密相处,楷书之于梁君令先生,已像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相互了解,彼此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秘而不宣的默契。

雕塑是造型的艺术,梁君令先生尽管没有专门学习过它,但他有美术基础,还有学习的恒心和决心,所以他的这个跨界就像是一次自然而然的过渡。与书画不同,雕塑是立体的,所以在进入雕塑领域的时候,他在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段上也有了诸多的调整。选取什么样的造型去表现人物的神采,如何在结构上有所创新,都是他在创作时要去思考的问题。

铜像《中华第一笛》高6.8米

铜像《黑旗军名将刘永福》高3.8米

铜像《女青年》

铜像《三月三》高2.2米

年幼时母亲给他的音乐教育让他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他后来创作的雕像以音乐人物为主。音乐是无形的,要把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让别人能够用心来感知,这是他所面临的挑战。但这些挑战也给梁君令先生带来了更多创作的激情,现在谈起他创作的那些人物,他依然津津乐道:“施特劳斯是圆舞曲之王,怎么体现出舞曲的韵律呢?所以我给他加了一个舞伴,让他陶醉在自己的圆舞曲里。而对于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雕像,我给他的脚边做了几只青蛙,它们在音乐中欢快地跳跃,以为自己也变成了王子……”此外,他还塑造了许多人们所熟知的当代音乐家,他抓住每个人物的特点,将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极为传神:阎维文的正气,戴玉强的霸气,廖昌永的文气,宋祖英的仙气,刘欢的豪气……皆被他刻画得活灵活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立平故此评价梁君令先生:“书画世界能者谁人手高若此,雕绘人生梁君令我心悦诚服。”心悦诚服四字,即是对一个人才华的最高评价。

谦狂交作 艺乃大成

木心先生在《剑柄》一文中曾言:“一味冲谦自牧,容易变成晦黯枯涸。终身狂放不羁,又往往流于轻薄可笑。冲谦而狂放的人不多。谦狂交作地过一生是够堂皇的。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那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这与梁君令先生的观点正好不谋而合,他始终认为,“谦且狂”该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脾性,这也是他从艺的箴言。

书画家梁君令四兄妹与广州美术学院郭绍纲院长等在美国华人油画会油画展开幕现场合影

“搞艺术的话你不狂是搞不出来的,太狂的话你又不会取得进步。”梁君令先生将“狂”字作为艺术创作的境界,只有达至了这个境界,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但这种“狂”并非狂妄,而是如谢灵运“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十斗,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其他的人共分一斗”的自信;如刘伶“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的放达;如诗仙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妥协。这是一种艺术家的骨气,对于艺术至高境界的永恒追求。

梁君令先生于国恩寺碑刻作品《佛礼颂》前留影

梁君令先生拿起画笔的时候,就像一个站在世俗之外,俯瞰一切的人,他就是世界,世界也即是他自己。作品一旦完成,刀剑重新入鞘,他又成为了生活里那个浅谈说笑,平易近人的大叔。对于创作和生活,他向来分得很开,在投入生活的时候,他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姿态,变得谦虚而平和。“你不谦就没办法进步,别人的赞誉和批评你得兼收,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眼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持续进步。”

梁君令先生于广州三元宫碑刻作品前留影

艺术的狂,生活的谦,作品的扬,为人的敛,这就是梁君令先生的处世哲学。在对艺术的较真上,他从不放过自己,在面对人生的得失时,他却心思澄明,从不过分介怀。他执着地热爱着自己手中的画笔,也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不服输,也不回头。这份赤子之心从他个人,到他的作品,已经蔓延到了他生活的角角落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