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似乎是众多超级大富豪们永远无法迈过的一道门坎,美国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家族就倒在了这个俗语之下,让人唏嘘不已。偏偏美国十大财团之首、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历经100多年、传到6代,仍独“富”天下! 翻开美国史,这个家族几乎无处不在。巅峰时期,它曾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掌握着国家的命脉。有人估算过,假如老洛克菲勒活到今天,他的财富将比全球前十大富豪的总资产还多10%。比尔·盖茨甚至把洛克菲勒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样一个家族传承的商业帝国,是如何规避无人继承、子女败家的呢? 谁都没有权利一直当穷人很多人在感叹自己出身卑微时,都难免有些仇富情绪,然而同样的情况放在约翰·洛克菲勒身上,却是另一种画风。 作为洛克菲勒家族实打实的创一代,他没有强大的背景、财力雄厚的老爹,相反他从小便吃够了贫穷的苦,明白金钱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让家人过上富足无忧、有尊严的生活,让生命、爱情、亲情更加厚重和更有价值。 约翰·洛克菲勒是家族中的“创一代” 1839年,约翰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上。其祖上是法国人,为了避难来到美洲新大陆闯荡。他的父亲威廉是个杂物小贩,推销木材、毛皮、食盐等各种商品样样在行,有时为了生计,还会客串下江湖郎中,兜售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个贫困家庭的长子,自然不会知道溺爱是什么滋味。约翰小时候,父亲喜欢让他从高椅子上纵身跳入自己怀抱。但为了培养儿子的预防意识,有一次,父亲竟然没有伸出双臂,任他重重地摔在地板上,痛得大哭。父亲见状,不仅没有一句安慰话,反而严肃地告诫道:“要记住,绝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哪怕是你的父亲!”这件事给小约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日后在生意场上,他总是提醒自己要保持警觉的头脑。 此外,父亲常年在外经商糊口,也不忘写信教育小约翰“我应该是富翁,我没有权利当穷人”,鼓励他追求财富。并提醒他,苦行僧的生活不可取,“财富是神的赐予,我们只能去信任并接受他,而不能置之不理”,但不能在有违上帝的情况下赚钱,必须抵挡财富的诱惑,才能获得创富的成功。 在父亲的教育下,约翰很早就表现出了精明的商业头脑。他有个记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自己在田里干了什么活,诸如砍柴、挤奶、除草、打水之类,按每小时0.37美元计算入账,最后与父亲结算。 12岁时,他开始发放“高利贷”,将自己积攒的50美元借给邻居,收取利息,让钱生钱。有一次,他在树林中发现了火鸡的窝,便把小鸡们弄回家中饲养,到感恩节时,再把它们卖掉,又小赚一笔。这些都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因为威廉认为:“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父亲“赚钱就是王道”的思想,激发了约翰对商业宏图的向往。 读中学时,同学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 他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有10万美元的人。”为了这个梦想,他16岁刚读完高二便开始在商海中闯荡。 18岁的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工作三年,他从年薪180美元涨到了600美元。20岁时,他就以10%的利息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攒下800美元,与好友克拉创办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一举迈入了贸易代理行合伙人之列…… 如何让子女知道金钱得来不易?从小有意识的商业培养,注定约翰将是一个聪明的商人。在美国中西部的农作物受灾,几乎没有收成时,他大胆向银行贷款2000美元,将收集的谷物、肉类倒卖到欧洲赚价差,公司第一年就净赚4000美元,第二年利润翻了三倍。 他精准的商业眼光,更体现在看待石油的角度上!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的石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冒险家涌入。面对繁忙的开采现场,亲自去考察了一遍的约翰选择了等待。他的判断是:石油的应用还没有普及,原油需求有限,盲目开采必然导致油价下跌。 19世纪中后期,描绘美国东部开采石油的画作 不出所料,由于疯狂地钻油,原油价格暴跌,许多业主血本无归。而在原油一再暴跌时,约翰果断出手了。他发现,原油在精炼成煤油后,其利润远远超过原油开采,于是另辟蹊径,先从炼油入手。 1863年,英国化学家安德鲁斯加盟,约翰干脆成立了炼油厂。等到安德鲁斯成功从原油中提炼出煤油,正好赶上美国大力发展煤炼油工业以取代鲸油作为照明剂,不到一年,炼油业务成为公司最赢利的行当。他抓住这个机会,一头扎进了石油产业。 后来由于扩大生产需要不断投资,约翰与搭档出现经营分歧,他选择买断公司所有权单干。这一年,他只有26岁。随即他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迅速扩充炼油设备。公司日产油量增至500桶,在当地55家炼油厂中高居霸主地位,是第二大炼油厂产量的两倍。 事业上高歌猛进,约翰也并没有忘记子女的教育问题。 声名显赫的洛克菲勒家族 因为深知累积财富的不易,约翰在个人及家庭物质生活上非常俭朴,甚至是抠门。他不吸烟、不喝酒,上班时常随手关上小煤气,拧紧水龙头;结婚只花费了20美元,其所购戒指也仅花15.75美元。他还时刻给儿女们灌输他在一贫如洗时形成的价值观:防止他们挥金如土的第一步,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父亲是个有钱人。在孩子们成年前,他从不让他们去自己的办公室或者炼油厂,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他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 此外,他还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认真记账,从小自己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除杂草10根1分钱…… 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我的女儿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虽然就连小洛克菲勒长大后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前面三个都是姐姐。但他仍然感激父亲的教育:节俭是良好财政结构的头等必需品, 不管在政府里,生意上还是个人理财上。 企业走得更远的秘诀:慈善+家族责任感约翰的前半生,在其石油帝国上打出了2张响亮的名片:坚持保证石油质量,树立行业标杆,成了标准石油公司名字的由来;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合并了41家企业,成功开启美国经济的“垄断时代”。但谁也没想到,这个驰骋商界几十年的石油巨头,居然把自己人生后40年都致力于慈善事业! 有人将标准公司对石油的垄断现象,画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漫画 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基因来源于约翰母亲阿莱扎的教诲与感染。阿莱扎是一位虔诚的浸会教徒,她常常教育孩子按基督教义行事。不仅一生捐出了自己10%的收入资助教会活动,还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这么做。以至于一直提倡财富的约翰,也深信富人只是财富的托管者,巨大的财富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他认为只有投身公益事业、造福社会才能使富人的财富实现真正的价值。 芝加哥大学塔内景 他一生不仅建造了数千个教堂献给上帝,还大力捐助教育事业。包括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耶鲁大学等众多名校,并且亲身参与到建设大学的工作中,洛克菲勒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就是其中的产物。此外,纽约市也有许多洛克菲勒家族出资建立的地标,如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 1921年,协和医学院盛大的开幕仪式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装者)与筹建协和医学院的同事们 1913年,他又创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并在20世纪初对中国的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长期资助。其中最著名的资助对象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也是该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项目。 为了将慈善事业延续下去,约翰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儿子:必须小心处理所拥有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该肆意花钱,并正确地运用财富造福众人。这样,财富才能成为幸福之源。 而家族传承的教育,更是从第一代开始就深受重视。约翰知道,富裕家庭孩子受到的诱惑更多,财富败起来也更快。在他看来,家族守业者要想拥有巨大财富且保持其总量不缩水,就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洛克菲勒五兄弟:戴维、纳尔逊、温斯罗普、劳伦斯及约翰 洛克菲勒前两代都有意识地培养后代们的这种责任感。青春期的尼尔森和劳伦斯每天出入于上层社会的宴会,这让洛克菲勒父子都非常生气。在一次宿醉被抓现行后,作为爷爷的约翰竟然取消了两人近2个月的零花钱,只能通过工作来赚取。让他俩意识到自己所承载的家族使命,最终成长为合格的财富管理者与传承者。 这些关于家族传承责任感的理念,后来被小洛克菲勒整理出来,即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十大信条。并相继培养出了“风险投资之父”劳伦斯、美国第41任副总统纳尔逊等优秀家族后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