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18)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6-07

十八、十二次

十二次的名称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是十二月历与二十八星宿结合的产物,《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十二次与二十八星宿之间的联系,如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等,共计十二条。将十二次的命名与十天干十二地支相比较,显得繁复得多;不过正是这繁复的命名,透露出不少与十二次作者相关的信息:

在这12个名称中,最关键的当属寿星,因为寿星是指南极老人星。老人星是一颗位于南方恒隐圈边缘的星,每年只有在秋分前后的很短一段时间内,才会被看到。《史记·天官书》中言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因为老人星显于南极点上、且很难被观测到,老人星就成了天文观测的难点与焦点。十二次中寿星也由此得名。



老人星因为处于恒隐圈边缘,所以不是从古至今的任何时候都能被观测到。由于岁差的原因,在商代以前从黄河流域观测时,老人星还位于南方恒隐圈内、无法被观测到。直到殷商中后期的公元前1200年后,由于岁差运动造成老人星不断向西北方向运动、才脱离了南极恒隐圈,在秋分前后的黎明时分被观测到。由此可见,含寿星的十二次体系,应该始创于盘庚迁殷后的殷商中后期。从星宿上看,寿星包含了角宿与亢宿,这正是殷商时期秋分点之所在,与《史记·天官书》记载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相吻合。

讲道寿星,就必然联系到北斗主死,南斗主生这一理念。由于老人星的出现,南极点上不再如北极点上那样空无一星;相反,处于紫微垣中的北天极上还是空无一星——两者之间有无星的鲜明对比结合阳顺阴逆的理念(太阳从日南至的冬至到日北至的夏至为阳,反之为阴)被类推为生死之别(从南到北为生,反之为死)。这颗偶现于地视角南极的星因此被赋予生命不息、延年益寿的象征,故被称为老人星;此外,南北斗被用来指代南北极之间有无星的区别,故产生了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寓意!

而南斗恰好横跨了十二次中析木星纪这两个次。那么南斗与它俩存在着哪些逻辑联系呢?



表示用许多木头连接架起的桥。可见始终与水上架桥有关,大梁显然也应该与有关;而从星象上看,毕宿与昴宿紧邻银河、黄道在此从毕宿与昴宿间穿过,就像一座桥跨越银河、一条街分隔毕昴两宿。大梁天街之名当由此而来,如下图所示:


斗宿宿度一分为二的计法也在暗示,此处的原始二十八星宿可能不是斗宿;考虑到此处的月食位点在建星之东、且建星本身也是亮星,所以此处原二十八星宿的原初星宿可能是建星。而析木相邻不由使人联想到一个传说中的神木”——建木。

关于建木的记载主要见于《山海经》等古籍中。《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山海经·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吕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从上述记载来看,建木似乎是种能通天的神木,而此超自然神木又有违于常识,那么建木究竟是什么呢?

值得庆幸的时,山西陶寺遗址中出土的一把圭尺揭开了建木的谜团:



黎耕、孙小淳在《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一文中详细记录了此圭尺的发掘、复原、功能探究等专题:

该漆杆IIM22下葬时树立在墓室的东南角,紧靠东南角壁龛口的西侧。漆杆发掘开始时曾被损坏部分,但损毁部分不超过10厘米。现保留下来的漆杆全长171.8 厘米,下端保存完好,上端略有残损。漆杆为黑色、石绿和粉红三色环状,从漆皮剥落处可以看到木制纤维以及细线横向捆扎凹痕因此可以推断粉红色环可能是作为刻度来使用的根据何驽的研究,陶寺时期一尺约相当于现在的25厘米,故八尺之表高相当于现在的2米。

如果以此标准来计算,一年内最长影长为冬至,长约344.4厘米。而最短影长为夏至,长约40厘米在圭表测影的过程中,表的影子投射到圭尺上,所呈现出的通常是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像,因此其刻度不是一条窄线,而是宽约1厘米的环带是可以理解的。

根据漆杆的残存数据,我们复原了漆杆,并于2009 621日夏至于陶寺遗址进行了实地模拟测量。使用黄赤交角进行改正之后,日中影长于下午12点半恰好达到11号色环改正后的位置。在模拟观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际投影到圭尺上的影长边缘十分模糊,而且受云和风的影响非常强烈。

这让我们想到在IIM22墓葬中随漆杆同时出土的几件玉器,其中一件约长10厘米,5厘米的片状物,上开有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孔。经实际测验发现可以起到景符的作用,用于在阳光不十分理想,或者影长较长的时候通过小孔成像原理精确测定影长的位置。

玉景符上开孔直径正好吻合漆杆粉红色环带约1厘米的宽度,表明粉红色环带的宽度可能与景符的使用有关通过计算,发现以何驽研究的25厘米为一陶寺尺计算,在陶寺时期立八尺之表,一年内最长的冬至影长约为344厘米,其一半约合172.2厘米。而漆杆残171.8厘米.因此可以推断,漆杆的原长很可能就在173厘米左右。而经过一次翻杆后,圭尺的全长正好相当于陶寺冬至的影长。



通过专家对陶寺天文台圭尺的研究后,可以发现建木原型就是此圭尺: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其中青叶”“玄华所指为陶寺圭尺上较长的黑色与绿色的色环、紫茎则为较短的粉色色环,黄实则是其旁作景符用的黄色玉片。

百仞无枝,则指圭尺和杆影没有一个分叉。

有九欘,是以夏至时40厘米的影长为基准,将冬至时344厘米的影长分为9段;下有九枸则为9个节点上的标记。

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则描述圭尺上的刻线密密麻麻、刻度细密如芒针。

大暤爰过,黄帝所为指明其用途,为上古帝王的圭表法测日影工具。

可以推断,与陶寺出土圭尺相同制式的圭尺不仅在陶寺遗址处使用,还会在当时其他天文观测点使用,如《山海经·海内经》所述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陶寺遗址是当时众多天文观测点中的一个。

所以创作二十八星宿的东夷先民,把建木的形象反映在建星上,是合乎逻辑的。后世将定岁首称为月建的缘由正在于此。反映在十二次中,就是包含建星的那个月被作为纪年的月建,因此被称为星纪,对应小寒前后这段时间。

除了星纪”“析木”“寿星”“大梁外,其他8个次的命名都与古东夷文化有关:

大火毫无疑问得名于心宿二,是殷商最崇拜的星宿。

鹑首”“鹑火”“鹑尾都来自东夷文化中的鸟崇拜,并由此可见后来的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此时已初具成形。其中,就是常见的鹌鹑,鹌鹑在每年公历6月后迁往内蒙古、新疆等北方的繁殖地,时间上正对应夏至前后、即鹑首所在;

9月份后离开繁殖地向南迁徙,时间上对应秋分前后、即寿星所在——整个时间跨度与鹑首”“鹑火”“鹑尾三个次所对应的夏至秋分大致吻合。中国人很早就对鹌鹑的习性与食用价值有了了解:《诗经》中有鹑之奔奔不狩不猎,胡瞻尔筵有悬鹑兮的诗句;战国时代,被列为六禽之一,成为筵席珍肴。

来命名鹑首”“鹑火”“鹑尾三个次,也与殷商作为北方王朝(统治阶级可能来自东北地区)所能观测到的当地鹌鹑习性相符合。同时这三个次的分布也决定了在原先天赤道二十八星宿中是南河被鬼宿代替、而非柳宿——虽然柳宿比南河更接近鬼宿、且亮度也不及南河,但柳宿属于鹑火、该次已有黄道标志星轩辕十四,所以为了平衡鹑首”“鹑火”“鹑尾三个次的黄道标志星分布(鹑尾有太微垣),就用在黄道上的鬼宿代替了鹑首的南河、从而使得三个次中每个次都有一个黄道标志星。

另外,觜宿的产生也与此有关。之前讲道二十八星宿中觜宿是对壁宿第二个月食位点的标注,其本身只有人文意义、而无天文意义。的本字,其本以为鸟类坚硬的喙。考虑到其他27个星宿除了翼宿外都与鸟无关、翼宿也与觜宿相隔太远而并无联系,所以觜宿的命名一定是在确定了四象中的南方朱雀(鹑)、有了十二次鹑首的概念后才会被引申出的命名。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到了殷商时期,当时已经知道了壁宿附近会在19内出现两次月食、并可能已经掌握了“1928次月食的规律——若真如此,那么此时的历法学家就应该已经具备了制作推步历的能力、而不再受限于观象授时。

玄枵即,玄嚣。《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少昊氏的首领名为玄嚣,且玄枵中有被视为社神的虚宿、“枵”的本义又为木根——可见殷人认为东夷少皞氏玄嚣是他们的始祖。而其旁的娵訾对应《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为帝喾妻妾中的一位娵訾氏、并且是帝挚的母亲——可见,殷人也同样认为自己是帝喾与帝挚的后裔。而王国维在研究殷墟甲骨文中众多与帝夔相关的记载后,也认为帝夔帝俊是同字、且《山海经》中涉及最多的帝俊就是帝喾

《左传》中提及的商人祖先阏伯的死对头实沈也相应出现在其所祀奉的参宿,相对应的心宿处则被命名为大火。从此命名来看,《左传》中所记的高辛氏二子的故事是可靠的。而且高辛氏就是帝喾、其子帝挚,商人的祖先阏伯即使与帝挚不是同一人,那他俩也肯定属于同一氏族下的同一利益集团。

降娄的典故不见于传世的上古文献中,但在苗瑶畲族中却广为流传一个天降娄金狗的神话,见于《后汉书·南蛮传》等文献中。该神话反映:他们的祖先盘瓠本是帝喾身边的爱犬,后因功取得帝喾之女、并化为人形,最终成为苗瑶畲族的始祖。

虽然此神话不见于任何先秦古籍和出土文献,但十二次中降娄的存在说明南方的盘瓠一支很有可能也源于帝喾,与殷人先祖有关联。而在苗瑶畲神话中,盘瓠是战胜了当时威胁帝喾的吴将军、并获得其首级后才提出求其女为婚的;当时最有可能与吴将军对应的历史人物当属作为祝融重黎之弟的吴回。

史记·楚世家》记载道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商人作为帝喾高辛氏的后裔可能比太史公更清楚此段上古恩怨,念及盘瓠的功劳而将其名列入十二次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次中各名称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名称的来源都与上古历法有关:十天干是尧舜时代陶寺文化的十日历月名,十二地支是《夏小正》夏代十二月历的命名,十二次是殷商中后期星宿与太阳历结合的产物。这些今天看来很神秘的符号,其实是当时历史的孑遗,并非异想天开的奇思异想或天外来客的神来之笔。历史的进步是个连续积累的过程,虽然其中不少环节会堙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并不会完全埋没先哲的智慧与功绩!


东方文化号

东方时事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