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道听途说——说“听”(聽)

 杏坛归客 2019-06-07

道听途说——说“听”(聽)

朱英贵

成语“道听途说”本作“道聽途说”,意谓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源自《论语·阳货》:“道聽而途说,德之弃也。”语见《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聽途说者之所造也。

“听”与“聽”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以“听”代“聽”,“听”便成了“聽”的简化字,本文只好混作一谈,其实是在谈“聽”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下“听”字,那就先从“聽”字说起吧。

一、“聽”(兼及“听”)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聽”字的古文字字形

从上图“聽”字的前两个甲古文字形来看,“聽”字的初文应该是写作从耳从口的“𦔻”字。但据认为“𦔻”字(《说文》未收此字)当为“聖”字之初文,可见“聽”与“聖”的初文当为同一个字。上图“聽”字的后两个甲骨文字形则又增加了一个“口”形符号,可见“聽”字从耳,从口,或从双口。《甲骨文编》:“从耳从口,说文所无,魏石经古文以为聽字。”(第466页)郭沫若释:“案,古聽聲聖乃一字,其字即作𦔻。从口耳会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之动作则为聽。聖聲聽均后起之字也。”(《卜辞通纂·游》)

总之,从甲骨文初文的构形来看,“聽”字从口从耳会意。一口或两口表示一人或多人说话,一耳表示一人在听。义为听取之意。

“聽”字的金文字形往往将“口”写在“耳”内,战国文字的形体发生了一些讹变,原有的“口”字符号已经消失,在“耳字下边多出了一个“壬”字符号,又在右侧增加了一个“㥁”字符号,小篆与楷书字形都是在战国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説文解字》卷十二耳部:“聽,聆也。从耳㥁,壬聲。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聽”,就是仔细聆听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耳”和“㥁”两个构件作为表意的偏旁,采用“壬”作为表音的声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进一步对《说文》的“聆也”解释道:“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遍)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又进一步对《说文》的“从耳㥁”解释道:“𢛳者、耳有所得也。

再来看今天视为“聽”的简化字的“听”字(参见下图字形):

“听”字从“口”从“斤”,《説文解字》卷二口部:“听,笑皃。从口,斤聲。

许慎解释的意思大致为:“听”(应该读作yīn),就是张口笑的样子。它的字形采用“口”作为表意偏旁,采用“斤”作为表音的声旁。

许慎的言外之意是说“听”是个形声字,其实“斤”应该是省写的“欣”字或者“忻”字,这两个字都有心情愉悦的意思,故“听”字表示张口笑,很开心,或者说是因开心而张口笑。也就是说,“听”字很可能不简单是从“口”、“斤”声的形声字,而很可能是一个从“口”从“欣”或者“忻”省形的会意兼形声的“亦声字”。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听》:“《说文》二篇上《口部》云:'听,笑貌也。从口,斤声。’按:听为笑貌,前人未有言其故者。以愚考之,盖谓张口之状也。何以明之……《言部》欣训喜,《欠部》欣训笑喜,今通语谓取乐为开心,盖古之遗语矣。忻为心开,听文从口,当为口开,笑者口必开,故听为笑貌矣。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三:“忻从心而训闿,即今语所称开心也。听从口而训笑,即庄周所云'开口而笑’耳。

“听”(读作yīn)作笑貌的意思古代文献中多有书证。例如:“无是公听然而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裴骃集解引郭璞曰:“听,笑貌也。”再如:“先生听然而笑曰:'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宋·苏轼《后杞菊赋》)又如:“投笔听然成一笑,春风绿草满阶庭。”(清·顾炎武《次耕书来言时贵有观余所著书者答示》诗)

需要指出的是,以“听”代“聽”也并不全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随意简化,而是古代民间俗写所致,但那已经是宋元之后的事了。不管怎么说,“听”(读作yīn)与“聽”(读作tīng,二者无论字形与字义,都不宜混为一谈,这不能不说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一个疏忽也。

综上所述,本文所要讨论的“听”(聽)字的造字本义当为以耳受声之义,亦即作听闻解的“听”,而不是作笑貌解的“听”。当然,“聽”与“闻”的意义也还是有别的:“闻”侧重于表示听到,包括人声和自然界的声音,对象可以不面对面出现;而“聽”的本义是侧重于表示听取,其主体生源一般只限于人声,而且可以语言交流双方面对面地出现。

    二、“听”(聽)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听”(聽)字的造字本义是指以耳受声,既听取的意思。例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再如:“观风似面,听辞如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又如:“又道是,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听。”(《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听”(聽)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接受、接纳的意思。例如:“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诗·大雅·荡》)再如:“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战国策·秦策二》)又如:“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其二,表示听从、听信的意思。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史记·项羽本纪》)再如:“无甘受佞人,而处敬正士;无味于谄言,惟先生是听。”(唐·韩愈《送石处士序》)又如:“广泗又听奸人所愚,惟恃以卡逼卡,以碉逼碉之法。”(清·魏源《圣武记》卷七)

其三,表示听凭,任凭的意思。例如:“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庄子·徐无鬼》)再如:“政教闇而不着,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汉·桓宽《盐铁论·疾贪》)又如:“暹罗米贱,听入内陆,免其税。”(《清史稿·圣祖纪三》)

其四,表示审察、断决、治理的意思。例如:“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秋官·小司寇》)再如:“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荀子·王霸》)杨倞注:“听,治也。要取百事之治考其得失也。”又如:“夫南面而听百里,岂轻也哉!”(宋·王安石《县令王任可试大理评事充节推知县》)

其五,表示耳目、间谍的意思。例如:“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议兵》)杨倞注:“听,犹耳目也,言远人自为其耳目。或曰谓间谍者。”

其六,表示等候、等待的意思。例如:“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脩乃事,以听王命。”(《周礼·地官·大司徒》)贾公彦疏:“听,待也。”再如:“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使用。”(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

由此又可引申出麻将听牌的意思。指打牌时整副牌基本凑齐,只等最后一张即可和牌的状态。例如:“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听六九索的清三番,听得那么早,偏偏会碰到老毛扣下一张伤心的孤九索。”(王西彦《夜宴》)

根据上面对“听”(聽)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听”(聽)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听”(聽)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听”(聽)字的相关成语较多,总数大约有近百个,其中“听”字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听”(聽)字表示听取、听到的意思。例如: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源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语见《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耳听八方——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语见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六回:“为将之道,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骇人视听——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语见《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源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混淆视听——混淆:混杂。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源自《三国志·袁尚传》裴松之注:“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帘窥壁听——帘:布帘;窥:偷看;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语见宋·何坦《西畴常言》:“步远则有前导,燕坐则毋帘窥壁听。”

倾耳而听——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语见《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语见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较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李膺破柱,更足耸人听闻。”

听而不闻——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源自《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语见《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妄言妄听——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源自《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汝)妄言之,女(汝)妄听之奚。”

危言耸听——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语见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语见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其二,“听”(聽)字表示接受、接纳的意思。例如:

耳视目听——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源自《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反听内视——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源自《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公听并观——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语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见于理而物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文武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源自《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厌闻饫听——指充分听取。语见宋·曾巩《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其三,“听”(聽)字表示听从、听信的意思。例如:

俯首听命——听:服从,顺从;命:命令。形容人驯顺的样子。语见《旧五代史·杜重威传》第一百零九回:“召诸将会,告以降敌之间。诸将愕然,以上将既复,乃俯首听命,遂连署降表。”

拱手听命——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听从对方的命令,毫无反抗。语见《明史·陈九畴传》:“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

姑妄听之——姑:暂且;妄:随便,胡乱。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源自《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奚。”

偏听偏信——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源自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束手听命——拱手听从命令。语见宋·陈亮《酌古论·马燧》:“三镇平,则淄青之胆破矣。命一辩士持天子之诏往谕之,彼安得不束手听命哉!”

听其自流——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语见《淮南子·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听其自然——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语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听天由命——由:听从,随顺。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唯命是听——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语见《左传·昭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言听计从——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其四,“听”(聽)字表示审察、断决的意思。例如:

垂帘听政——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源自《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观化听风——指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语见《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颜师古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了。”

天高听卑——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语见《史记·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天高听卑,看肯照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