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考生的神奇篮子,里面都装了些什么?

 汐钰文艺范 2019-06-07

无论古今,考试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每年高考之前,老师们都会反复提醒考生,在赴考时记得带准考证、身份证、文具等。古装剧的赶考桥段里,我们也经常看到考生们一人提着一只篮子进考场的情节。

现代的考试,考生只需要携带文具和相关证件就能轻装上阵。那么,你有没有好奇过,古代科举考生的神奇篮子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

清代考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图片为作者自摄)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留存下来关于科举考试的资料,以清代为最多,因此,文章中所述仅限于清代科举考试时的情况。如果朋友们了解其他朝代的科举考试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补充。

文具类

科举考试考的是写文章。笔、墨、砚、镇纸、水注等,自然要准备充足。

当然,这些东西也不是随便抓过来一套就能带进考场的。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雍正、乾隆年间,朝廷曾对考试所用的文具规格做出规定:砚台不许过厚、水注必须为瓷质、毛笔的笔管必须镂空。用各种办法防止考生把小抄藏在文具里。

还有一样东西,虽然不与写字直接相关,但也是每位考生必须携带的,那就是卷袋。光绪甲辰科(1904年)探花商衍鎏曾经回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情景:

“往派卷的地方领写有自己名字的卷,胸前挂一油布卷袋,卷袋正中在场外贴写好自己的名字,即将考卷平放袋内,以防折叠与污损。……卷面印有座位的字号,有堂号,有东西考棚号,按照找得的座位,放好笔墨。”

商衍鎏《科举考试的回忆》

考生在交卷时,也要把自己的卷子用绳系好,装入卷袋交卷。很多考生喜欢用红色的绳子来系卷子,为自己增加一份信心。更有迷信的考生,会根据绳结的形状来占卜自己的考试结果。

起居类

科举考试的乡试(秀才考举人),每三年一次,每次乡试分为三场,每场三日。会试(举人考贡士)的模式与乡试基本相同,也是分为三场,每场三日。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图自秦淮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但这个“每场三日”的含义,与现代高考考试三天可大不相同。

现代的高考,考完第一科语文,可以出考场回去休息休息,睡个午觉,下午再考数学。古代的科举,则是结结实实地把你关在考场三天两夜,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考场里。

顺天贡院号舍(图自《清代科举图鉴》)

因此,携带一些生活起居用品到考场,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考场生活用品有卷布、油布门帘、号顶、蜡烛和烛台、小凳、搁脚板、枕头、面盆、衣竿、竹钉、锤子、水筒、小炉子等。

蜡烛、烛台好理解,毕竟自古以来就是熬夜写文效率最高;小凳、搁脚板、枕头、面盆也好理解,时不时换个姿势答题,小睡放松一会儿,有助于考出好成绩;衣竿、竹钉、锤子是挂衣挂物用的,竹钉相当于小挂钩,需要用小锤钉在墙上;水筒用来汲水,小炉子用来烧水,洗漱、烹茶都要用到。

那么剩下的卷布、油布门帘、号顶是做什么的呢?

清代曾有文人写关于考试用品的咏物诗。其中,《卷布》诗有“逢餐小叠如藏拙,下笔先开预效勤”的句子,也就是说,卷布既可以充当答卷子书写时的毡布,在考场里吃东西时又可作为桌布。

油布门帘则是挡在号舍门口防风的,有“油渍为防秋雨骤,布粗难禁晓风尖”的诗句(但从诗句看来,油布门帘的防风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号顶,则是罩在号舍顶上的布,和油布门帘性质相同,也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号舍结构图(图自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考一次试,不仅要带文具,还要携带这么多生活用品进场。难不成古代的科举考生,除了才学出众以外,还要力争做肌肉猛男,随时准备扛大包?

实际上,考生的仆人、家人可以跟随考生入场,做一些后勤工作,帮助考生提扛考具、安置好物件以后,再退出。

石升……便当先引路,掮着书箱,依着卷面上刻的字号寻着了号子,替他解了考篮,钉好号帘,铺好号板,又把风炉拿出来烧了炭,炖好茶水,方才一齐出去。(第八十回:通关节花钱遭巨骗 捐道员拜客出风头)

《九尾龟》

老一辈子的讲,要中一个举,是很不容易呢:进去考的时候,祖宗三代都跟了进去,站在龙门老等,帮着你扛考篮;不然,那一百多斤的东西,怎么拿得动呢?(第一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讲制艺乡绅勖后进)

《官场现形记》

饮食类

忍饥挨饿答题三天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位科举考生都会携带一些点心、食品进考场,在考试时充饥。

家境好一些的,可以携带包子、细点心、小菜,乃至烧鸡、板鸭、火腿等肉食,保证自己在考场内吃得好。还有土豪考生会携带莲子、参片等养生食品,考试时口含参片,起到补气提神的作用。

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考生,只能自己携带干粮,或者米、面、油盐酱醋等,再带上小炉子,在考场里自己动手做饭。

还是出于防止作弊的目的,考生携带的所有食物,在进入考场时都必须经过仔细检查。检查的方法也简单粗暴:馒头、包子之类的,掰开;烧鸡、板鸭等熟食,切块。确保任何食物里都不会藏有小抄。

所以,很多富家子弟在参加科举时,经常带着整只烧鸡、盐水鸭之类的熟食进考场。不是因为他们性格豪放,而是因为安检员会主动替他们把熟食切好。

以上文具、起居用品、食物,都要打包带进考场,非常能看出考生(或考生家人)的收纳能力。一些明清小说在写到科举考试时,也会对考篮、考具等加以描写:

小僮松儿、桂儿搬了理好的一个竹考篮、一个小藤箱,送到雯青面前……雯青打开看时,见藤箱里放的是书籍和鸡鸣炉、号帘、墙围、被褥、枕垫、钉锤等。三屉槅考篮里,下层是笔墨、稿纸、挖补刀、浆糊等;中层是些精巧的细点,可口的小肴;上层都是米盐、酱醋、鸡蛋等食料,预备得整整有条,应有尽有。(第四回: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 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

《孽海花》

有的考生为了减轻考篮重量,会穿一种特殊的“行衣”,上面有非常多的口袋,这个口袋里装根笔,那个口袋里装块墨。穿上行衣,虽然形象差了点,但放在考篮里的东西少了,拎起来省劲儿。

还有人对考篮做出改造,在篮子下面装上四个轮子,用绳子牵着走,就像现代的拉杆箱一样,极大地提升了考篮的便携性。

河南贡院外景,由于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烧毁,1902年的顺天乡试和1903、1904年的两次全国会试都在河南贡院举行(图自时勇《读图忆往》)

现代的高考,流程与古代科举有很大不同,每一门科目的考试不过花费两三个小时,考生随身携带的物品大大减少,从一个角度来讲,也有助于考生调节心态,轻松应考。

今日高考,小编在这里祝各位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考试时千万记得要携带准考证、身份证和文具哟~

参考文献:

商衍鎏《科举考试的回忆》

颜庆余《说考具》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