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一个有能力的人若是能够得到贵人帮助,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事情的成功率也就会更高一些,故有“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的说法。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不是皇帝的时候,正在打天下的他,除了那些跟随他的兄弟,还要感谢对他有恩的贵人,其中就包括他一生都十分信任的马皇后。 元朝末期,迫于生计的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这是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步,在军队里,朱元璋以他的智谋、勇敢、能力让他的名声与日俱增,从刚开始最不起眼的小士兵,到最后一步步地升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将领,以这种趋势,朱元璋继续提升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接替郭子兴的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朱元璋有能力,郭子兴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为妻,马氏的父亲与郭子兴是生死之交,临死之前将马氏托付给郭子兴,郭子兴待马氏为亲生女儿,朱元璋也就成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随着朱元璋立下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功,老丈人郭子兴表面上很高兴,可实际上很是担心,生怕女婿朱元璋功高盖主,民心都向于他,盖过了自己的风头。 郭子兴有三个儿子,身为父亲的他,肯定想自己死后能够让自己儿子来接管手上的这支队伍,朱元璋再怎么有能力,可毕竟还是个外人。于是,郭子兴为了消除威胁,三番五次背地里找理由打压朱元璋,一次,甚至还乘机将朱元璋关入了大牢,幸亏妻子马氏出手相救,才让他屡次转危为安。 经过几次事件后,朱元璋看清了事实。想着自己继续还留在郭子兴身边做事的话,自己的性命早晚会不保的,必须想办法离开。于是,他告诉老丈人,自己要到外面去招募士兵,扩充军队,其实郭子兴早有此意,当机立断的就同意他的请求,并且很大气地对朱元璋说:“军中将士任你随便挑,不要跟我客气。” 朱元璋看透了郭子兴的心思,也明白他这话里的意思,他婉言拒绝了老丈人的好意,只带了二十多个人离开,其中就有徐达,可见朱元璋识人的眼光是很厉害的。朱元璋明白,将士在精而不在多,于是靠着自己丰富的识人经验,一路上招兵买马,很快就组建了属于自己的两万多人的队伍。 公元1355年,郭子兴一命呜呼,儿子郭天叙和老婆的弟弟张天佑,分别为都元帅和右副元帅,稳坐第一第二把交椅,朱元璋只是左副元帅,左副元帅是没有实权的。但是朱元璋的才能是远在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上的,而且朱元璋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人才,郭子兴的军队中也有很多信任他的人,朱元璋都纳入麾下,进而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之后的十余年里,朱元璋突飞猛进,摆平所有竞争对手,并打算在应天称帝,关于称帝的一些事宜都交给李善长和刘伯温准备。有一天,李善长跟刘伯温聊天,感叹道:“大帅(朱元璋)近日忧心忡忡,似乎有解不开的心结。”刘伯温莞尔一笑,说大帅打算要除掉一个人。 李善长十分纳闷,非常不明白刘伯温的意思,随口问道:“大帅(朱元璋)登基前,会除掉哪个人?”刘伯温观察一下四周,看到无人,就小声地对李善长说了3个字:小明王!在当时,小明王韩林儿虽然不掌权,却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上司,如果不把他除掉,称帝则名不正言不顺。几日后,朱元璋派人迎接小明王到应天,结果乘坐的船只遇难,小明王死于江中,验证了刘伯温的预言。 朱元璋能够称帝,他身边的所有将士都是功不可没的,可是最后这些人都死在朱元璋的手上了,就连李善长和刘伯温最后也是不得善终。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
|